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经济 · 生活 > 乡村 > 正文

土厚水深存恩泽

2025年07月22日 09:07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理事 卫 丽 编辑:周映

2025年7月22日广西日报6-7版“二十四节气·寻味广西|大暑”版

2025年7月22日广西日报6-7版“二十四节气·寻味广西|大暑”版

小暑过后,一年之中最难熬的闷热天气随之而来,这就是跨越小暑、大暑、立秋3个节气的“三伏天”。据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载,我国历史上标志着一年中最热时段到来的“伏日”设立于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秦国当年还举行了“以狗御蛊”的祭祀活动。秦汉时期,伏日作为一种新时令被逐渐完善、精确,大暑因完全处在三伏时段,更凸显了其最热节气的特点,古人甚至有“大暑若沸镬”之说。

据《初学记》引《阴阳书》,伏天的计算方法与我国独有的“干支纪日法”有关:“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10天),第四庚为中伏(10天或20天);立秋后初庚为后伏(10天),谓之三伏。”由于中伏时间不确定,因此三伏天的长度为30天或40天两种时长,这种计算方法一直延续至今。

对“伏”字初始含义的理解历来存在争议,不过,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古人一致认为“伏”乃隐藏、潜伏之意。颜师古从阴阳转换角度解释为:“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同时,“五行生克”学说认为夏季属火,秋季属金,而火克金,所以,属金的秋季遇到属火的夏季便只好先“潜伏”起来。因而,从小暑开始的“三伏天”,便正好成为夏、秋两季的过渡期。这也就是唐人所说的“小暑金将伏”的来历。

有感于秋季的引而不发,古人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于夏、秋两季之间创造性地增加了一个季节,名曰“长(zhǎng)夏”。唐代医学家王冰在《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写道:“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王(旺),故云长夏也。”可见,长夏又是夏季最后一个月阴历六月的别称。而且,长夏五行属土,其在夏季的“火”中生长,长势旺盛。同时,土又能生金,属金的秋季便得以在长夏中顺理成章地孕育而来。

《管子》云:“大暑至,万物荣华。”由于长夏属土,大暑时节正是“土润溽暑”“大雨时行”,阳光鼎盛,雨水充沛。大暑之雨是生命之喜,整个三伏天也是万物生长到达极致茂盛的时节,所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农人们也会抓紧时间耕田整地,所以有“冬耕三九,夏耕三伏”之说,因为新翻的泥土被太阳晒得越透,犁过之后的土地才松软酥和,也才更能保墒保肥。

大暑节气,避暑自然是其主题,此外,也是中国人养生调息的关键时期。饮食上,自汉代起便有伏天吃羊肉“贴伏膘”的传统;此外,食用热汤面、新鲜瓜果也是重要的补充营养手段。中医还讲究“冬病夏治”,通过艾灸、贴三伏贴、适度运动来调和阴阳、平衡气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