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区域 > 正文

广西日报贵港头条 | 文明润龚州 乡村展新颜

2025年07月17日 10:08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 周珂 通讯员 莫舒华 实习生 郑宇宁 文/图 编辑:邱石佑

报纸版面截图。

小院里,理论宣讲声声入耳;大树下,牛歌戏唱出移风易俗新风尚;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里,多彩的活动让群众笑声不断……漫步在古称龚州的平南县广袤的乡间沃野,一缕缕清新、淳朴、向上的文明新风,正悄然浸润着每一个村落。

这是平南县近年来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的生动缩影。2021年以来,平南县锚定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持续深化思想引领,深入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动移风易俗落地生根,一幅和美新画卷在古老的龚州大地徐徐展开。

深化思想引领 持续固本培元

“父老乡亲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抵制陈规陋习,我们发出如下倡议……”每天12时、18时两个固定时间段,平南县“云广播”就会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移风易俗、预防诈骗等内容。

孩子们在全国“最美农家书屋”——平南县大新镇关垌村垌心屯文澜书院阅读。

这些遍布全县21个乡镇(街道)、296个村(社区)的1500个“云广播”,让党的新政策、社会新风尚在公园、广场、田间地头传递,传到群众耳中,走进群众心里。

在平南,党的创新理论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马练瑶族乡,理论宣讲人才库成员用亲切的方言将党的创新理论传达给基层干部群众。

在六陈镇,青年宣讲员手持快板,在欢快的节奏中将全国两会精神娓娓道来,赢得在场群众的阵阵掌声。

在大安镇,文艺志愿者将脱贫典型案例改编创作,通过小品、粤剧等形式呈现出来,让乡亲们在“有趣有料”的表演中加深对党的政策的理解。

近年来,平南县组织县委讲师团、县理论宣讲人才库等各级各类宣讲团成员深入基层,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重大主题宣讲2000余场。举办“强国复兴有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100余场,覆盖群众2.5万余人次;组织青年讲师团、红领巾巡讲团及优秀青年代表开展宣讲2200余场次、青联大讲堂80余场次,激励青年担当作为。2023—2024年,平南县分别选送4部作品参加贵港市思想政治精品课比赛,参赛作品全部获奖。

亲切的乡音、鲜活的事例、多彩的呈现方式……每一场宣讲,宣讲员们用接地气、有生气、富有吸引力的大众话语,架起党的创新理论通向群众的桥梁,让广大干部群众听得进、听得懂,让党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

强化文明创建 共建精神家园

今年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传来喜讯:平南县国安瑶族乡、安怀镇新益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大新镇大黎村、镇隆镇拥平村也顺利通过复查,继续保留荣誉。

文明创建提质增效,文明培育硕果累累。近年来,平南县深入挖掘好人好事,积极组织参与各类文明典型评选活动,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爱心助残28载的吴剑华获评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服务标兵,“爱管闲事的光头哥”张隆云荣获“十大最美救护员”称号,孝老爱亲、廉洁治家的张健晖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

“选两三片粽叶,把它们错开折叠。”今年5月30日,端午节前夕,国安瑶族乡田贵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干部群众和田贵小学师生们欢聚一堂,一起包粽子、共走“艾路”、洗木兰汤,营造文明健康过节新风。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是宣传理论政策的讲台、丰富文化生活的舞台、倡导移风易俗的平台。平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韦燕介绍,该县建成用好31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培育“牛歌有戏”“情定非遗”“龚州丰华”“韵动粤西”等品牌项目,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达1.5万场次,直接受益群众达50万人次,切实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2023年,该县1个中心、2个所、19个站获评为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十百千”中心(所、站)。平南县牛歌有戏——“牛歌戏”曲暖夕阳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在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金奖,是贵港唯一获奖项目,也是广西为老服务类别唯一获金奖的项目。

丰富文化供给 点亮多彩生活

今年7月7日,平南县文化馆一楼的音乐室里传来一阵阵优美的旋律,孩子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古筝。

平南县文化馆馆长彭敏艳介绍,进入暑假以来,文化馆组织了书法、电子琴、戏剧(课本剧)、古筝、舞蹈等公益培训班,吸引了100多名青少年报名参加。

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平南县常态化免费开放“三馆”(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2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1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78个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依托传统节日等时间节点,持续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品质。

与此同时,该县大力推动优质文化资源进基层,推动文化供给从“有没有”到“优不优”转变。常态化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各类文化文艺活动2万多场次,持续点亮群众多彩生活。为278个农家书屋补充图书11.9万多册。大新镇关垌村垌心屯农家书屋(文澜书院)获评全国“最美农家书屋”,5家书屋获评广西“提质增效先进农家书屋”。2024年全国科普日平南活动暨八桂科普大行动主场活动获评为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

此外,平南县深化非遗保护传承,组织开展大安粤剧、木偶剧、濒危剧种牛歌戏等文化下乡演出或培训1200多场次;开展大安消防节、“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等,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推进移风易俗 培育文明乡风

通过牛歌戏的形式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引导。

“攀比收礼害处多,搞得亲朋晕砣砣。婚礼从简文明办,高价彩礼不能收。”近日,平南县大洲镇芦花戏剧团走进安怀镇新益村,为村民们送去一场移风易俗专场牛歌戏演出,让村民们在边听边看中加深对移风易俗的认识。

“7月以来,我们组织县内的牛歌戏剧团走进乡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开展主题为‘牛歌有戏传文明 移风易俗树新风’的牛歌戏演出,让乡土戏台成为传播文明的生动载体,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平南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陈洁玲介绍,该县加强移风易俗宣传引导,各级各单位结合节假日等重要节点,广泛开展牛歌戏演出、集体婚礼等各类文化活动和宣传引导活动8000余场次,发放资料1.5万余份,引导群众自觉摒弃陈规陋习,树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文明新风尚。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推进移风易俗,是铸魂的内在要求。

2023年以来,平南县根据自治区、贵港市关于移风易俗工作要求,因地制宜推行移风易俗“五个统一”工作法,通过遴选自治区移风易俗文明实践点、移风易俗工作重点推进村先行先试,以点带面,培育文明乡风。安怀镇新益村被认定为第二批自治区乡风文明建设示范村、自治区移风易俗文明实践点。

国安瑶族乡充分尊重民意,组织各村召开村民大会反复商议,将彩礼上限、宴席规模标准、殡葬改革细则等移风易俗具体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条款清晰、奖惩分明,让“软约束”变成“硬杠杠”。该乡思和村倡议婚宴不超过20桌,礼金不超过200元,写入村规民约后执行率超90%,村中红事平均费用下降30%。

平南县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庞永亨介绍,该县调研组深入村屯、群众家里开展座谈和宣传引导工作,全县296个村(社区)结合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反对高价彩礼等内容融进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进行修订完善,让文明新风成为乡亲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