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广西频道 > 南宁频道 > 特别推荐 > 正文

薪火相传守山河 | 纪念马山县“红色山区民兵营”授称60周年

2025年07月30日 10:40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 陈可夫 通讯员 吴庆猷 编辑:潘登

7月26日,一场纪念“红色山区民兵营”授称60周年暨庆祝建军节98周年座谈会在南宁市马山县人民武装部举行。

座谈会邀请到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曾任金钗公社独秀大队民兵营营长、现在已经80多岁的韦立荣,以及潘美荣之子潘国文。在两位亲历者、传承者的带领下,众人打开了话匣子,一同回忆、分享、学习那一幕幕光荣事迹。

座谈会交流。

金钗公社独秀大队即现在的马山县金钗镇独秀村,这里盛产玉米、木薯、甘蔗等经济作物,村民也从事种桑养蚕。上世纪六十年代,金钗镇独秀村民兵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听党指挥,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优良作风,贯彻劳武结合,做到生产、民兵工作“齐做好,两不误”,以过硬的作风和突出的贡献荣获当时广州军区授予的“红色山区民兵营”称号。

这份荣誉来之不易,是山河为证、血汗浇筑的荣光。

“民兵营成员以村民为主体,始终将农业生产作为民生之基。春耕、夏耘、秋收等关键农时,他们带头冲锋在前,抢干重活、难活,带领全村群众突破生产瓶颈,稳步提升粮食产量,为村民生活与集体储备筑牢保障。”马山县金钗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莫晓游在分享“红色山区民兵营”事迹时列举了村民口口相传的事例。

据介绍,上世纪六十年代,面对人畜饮水难题,民兵营秉持“战天斗地”的红色斗志,挑着行李、带着工具进驻百旺岭,以徒手作业的原始方式,历经无数日夜攻坚,最终筑成32米水坝、开挖2400多米渠道、凿通40多米隧洞,解决了独秀公社12个生产队1300多人的饮水难题,以及100多亩“望天田”的灌溉困境。此外,民兵营还兴修36个山塘水库,让粮食作物灌溉难题得到极大缓解,用汗水浇灌出“自力更生”的硕果。

“独秀村地处丘陵起伏地带,大山环绕,既是地方生产建设的基层单元,也是巩固山区国防的重要力量。”马山县金钗镇独秀村党支部书记、民兵营营长潘梦桃说。

如今,独秀村“红色山区民兵营”的精神内核始终鲜活,在民兵建设、社会风气、乡村发展等领域持续焕发新的生命力。

——涵养和谐新风尚,厚植红色底蕴。在“团结协作、集体奋斗”的红色精神熏陶下,独秀村社会风气持续向好。村民们以民兵营先辈为榜样,传承互助传统,邻里纠纷较以往减少76.45%,“诚实守信、尊老爱幼”成为新风尚。在文明乡村建设中,村民自发组织清理垃圾、美化家园,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氛围,让红色精神转化为文明乡风的“滋养剂”。

——赋能乡村振兴路,彰显红色担当。民兵传承着“生产争先”的红色基因,带头投身乡村振兴。依托金钗镇“种桑养蚕小镇”的产业基础,他们带领村民扩大桑树种植,2024年桑树面积达2781亩,年产量563吨,平均每亩年增收6480元,最高突破9000元,让“产业兴旺”落地生根;为保障粮食安全,他们积极参与全镇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在独秀村设立玉米高产示范点176亩,以点带面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让红色精神成为乡村发展的强劲“驱动力”。

——厚植家国情怀,激发报国热情。红色教育的持续深化,让“保家卫国”的种子在独秀村青年心中生根发芽。2014年至2025年上半年,全村208名青年报名参军,21人光荣入伍,平均每年有1至2名青年穿上军装,延续着民兵营“精忠报国”的传统。这些青年在部队中以先辈为标杆,刻苦训练、屡获表彰,让独秀村的红色荣光在军营中闪耀。

民兵训练。

马山县青年踊跃报名应征入伍。

马山县委常委、县人武部政委袁本玲在座谈会上表示,“红色山区民兵营”曾是中南几省区民兵工作的一面旗帜,是马山县的宝贵精神财富。虽然新形势下民兵制度在不断改革深化,民兵建设在不断转型升级,但“红色山区民兵营”的光荣历史不能忘,好传统、好作风不能丢。马山县各级民兵组织和广大民兵要自觉争当“红色山区民兵营”的传承人,紧紧围绕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积极参加理论学习和军事训练,扎实锤炼过硬作风,努力为巩固国防和促进马山县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