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生命的颠簸成就了历史巨人马援

研究马援的历史,后人通常关注他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光鲜亮丽的一面。即使知晓他成长过程的诸多无奈,也因其历史的光芒四射而把那些无奈忽略不计。然而,马援的无奈又何尝不是他得以成为名将的坚实根基。

马援的先祖自赵奢马服君起五六代均为朝廷高官,到了马援的高祖父马通一代出现拐点,马通因为兄长谋逆而被连累诛杀,此后几代人笼罩在“家庭出身不好”的阴影里,郁郁不得志,这种窘迫犹如大山压得族人喘不过气。这是马援的出身局限。

马援自幼有远大的志向,其兄长为之惊奇。可惜十二岁的马援痛失父母成为孤儿,为大哥马况收养,虽然长兄如父,终因寄人篱下的心境而缺乏归属感。马况送马援到名师满昌门下学习,他却因不接受老师的教学方式而被视为异类,备受同学亲友诟病。这是舆论制约。

马援二十岁时得知同乡的朱勃是个天才,年仅十二岁就精通文学,可以朗诵《尚书》、《诗经》,而自己的学业并无明显进展,得不到公众认可,他不由自惭形秽。这造成了马援的自我怀疑。

而后的二十年里,马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挫折。他因怜悯之心私放死囚,为躲避通缉逃亡北地,在苦寒之地游荡放牧,怀才不遇苦不堪言;在军阀混战岁月中几经波折,委身陇右隗嚣,被蜀地公孙述轻视;以“择君”之愿拜见光武刘秀,却遭遇尴尬——刘秀认可他的能力,却无法视为心腹,还让他到上林苑种菜,坐了几年“冷板凳”。这些都是时代约束。

马援经历了诸多考验,承受许多压力,直到建武九年,方如其兄长所说的“大器晚成”。四十七岁的马援被刘秀正式任用,委任为太中大夫,协助来歙平定凉州。马援离开蜗居的茅草房,挥舞长枪跨上战马,威武雄壮,雄浑壮阔,怎一个霸气了得。

从此,马援如同“开了挂”一般一路拼杀,为刘秀打下大片江山,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军,因功封新息侯。各地百姓崇拜马援如同崇拜战神,作乱者则闻风丧胆。他那“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的豪言壮语,他那“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的豁达慷慨,他那“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雄浑气魄,如同一面伟岸鲜活的高大旗帜顶风冒雨岿然不动,在历史长河岸边矗立,令天下多少后人心生敬仰,五体投地。

一个将军,一个英雄,一个巨人。一个历史的巨人,马援正是这样一个人。

是什么成就了马援?是命运的宠爱,是时势造英雄,还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气魄?纵观马援的沉浮,显然不是。刘秀对马援是用而不信,马援死后却是马革裹尸还,身死蒙冤,无缘云台二十八将名录。命运对他实在不公,以此来论,实际是“悲催人生”。

相反,我们或许能够得到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出身的局限、舆论的制约、自我的怀疑、时代的约束,就像命运的紧箍咒,一直伴随着马援这磕磕绊绊的一生,但这样的他不甘寂寞,绝地求生,奋起拼杀,以实际行动证明他的实力和忠诚!

古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马援在诸多的约束和怀疑中悲壮前行,每一步都踏实稳重,每一次怒吼都落地有声铿锵有力。

出身局限,让马援知道他此生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自己真才实学的本领,正如几位兄长,都是通过严于律己、不懈进取才赢得百姓的尊重和推崇。

舆论制约,让马援更加理性评估自己的实力和不足,他不是天才,没有傲人的头脑,只能笨鸟先飞,不断武装自己,绝不能停歇自己前进的步伐。

自我怀疑,让马援告别固执己见,远离一意孤行。自我怀疑的终点是自我提升,而不是自我放弃,而是向优秀看齐,扬长避短,弥补不足,强大自我。

时代约束,让马援奋发图强,在乱世中独守本性,在混战中坚持自我。他学会了透过表面看本质,因而他能够忍辱负重,追寻刘秀,助力开创“光武中兴”。独守本性、坚持自我,也是马援能够为历代皇帝和先哲所推崇,因而光耀千秋的根本。

当马援冲破了诸多的约束与怀疑,他最终成为一代伟人,一个历史的巨人。

其实,这些约束和怀疑,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永远不会消失,它们永远约束和质疑着历史长河中奋勇向前的每一个人。

那些淌过激流、走过坎坷、无惧风雨的人最终成为英雄人物受到后人敬仰;那些不堪重击随波逐流的人会被历史淘汰,淹没在幽深的河水之中。

感谢马援生命中所有颠簸无奈的路程,那才是他成为巨人的必由之路。(老马嘶风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