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减轻育儿家庭负担,提高生育意愿,促使男性更好地参与到育儿过程中,全国各地相继设立陪产假制度,在赋予“奶爸”权利的同时,增进妇女儿童福祉。然而实践中,部分新手“奶爸”未曾听闻陪产假,抑或因职业发展等因素不敢请陪产假。(6月27日 中国妇女报)
眼下,国家二孩、三孩生育政策已全面出台。为了鼓励生育,各地纷纷启动地方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改工作,其中就增设了男性“陪产假”。据了解,目前各地修订政策后男性陪产假天数在15天~30天不等。男性“陪产假”不仅有助于缓解育儿家庭的负担,使男性更好地参与到育儿过程中,而且也有利于提升更多育龄夫妻的生育意愿。可以说,男性“陪产假”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育儿福利。
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男性“陪产假”虽然有“明文规定”, 但在落实中却往往成了“纸上福利”。以北京为例,据调研显示,41.78%的受访男职工没有休过陪产假,39%的受访男职工不知道单位提供陪产假。虽然有些男职工知道单位有陪产假,但担心会影响收入和考评晋升而主动选择不休,其比例达到64.53%。这说明,男性“陪产假”面临着“休假难”问题。
因此,笔者以为,防范男性“陪产假”沦为“纸上福利”还需多方发力。首先,法律部门要发力。相关司法部门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把男性“陪产假”写入劳动法,使之合规化、合法化,从而倒逼用人单位把男性“陪产假”真正落实到位。其次,劳动监察部门要发力。政府部门要积极承担起主体责任,为用人单位分忧解难,不妨将男性职工休陪产假期间的工资待遇“由用人单位支付”改为“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减少用人单位的经济负担,从而确保男性“陪产假”不再面临“休假难”。其三,用人单位要发力。用人单位应在助力国家生育政策上体现担当和责任,除了不折不扣地落实好男性“陪产假”之外,不妨多些“生育关怀”,多给“生育红利”,从而助力国家生育政策顺利落地。
同时,男性职工也要发力。男性职工一旦遭遇陪产假“休假难”问题,既要学会说“不”,又要积极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举报维护自身合法休假权,切忌“装哑巴”任凭无良用人单位“剥夺”陪产假。
希望各地能够出台更多生育“新政”,比如:津贴补助、托育服务、保障就业权益、税收减免等等,通过多举措的帮育服务,切实帮助更多生育夫妻缓解“生育焦虑”。同时,也切实让更多育龄夫妻拥有“生育意愿”。(魏芳)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广西新闻网的文章均系广西新闻网原创作品,版权归广西新闻网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