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微评天下 > 正文

放下“清北情结”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选择

2025年07月09日 17:29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刘少华 编辑:邓子霖

近日,江西瑞昌市第一中学发生了一起因学生高考志愿填报引发的争议事件。该校一名老师在微信群中因3名学生未填报北大清华而愤怒解散群聊,此事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7月7日 央视新闻)

学生不再执着于清北,而教师却依然痴心不改。这场由志愿填报引发的冲突,表面是教师个人情绪管理失范,实则折射出当前教育评价体系中长期存在的价值错位。事件暴露出来的教育焦虑、名校崇拜与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冲突,亟待系统性反思与制度性回应。

涉事教师情绪化操作的背后,折射出部分基础教育中根深蒂固的“清北情结”。当高分考生放弃清北选择其他名校的热门专业,教师反应如此激烈,隐约可见学校对“清北录取人数”这一指标的执念。这种执念早已不是单纯的教育情怀,而演化为衡量办学成绩的硬性标尺,甚至与学校声誉、资源分配、教师评价深度捆绑。在如此体系下,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选择权,往往被冰冷的统计数据所遮蔽。

更深层的问题,是教育者角色的“越位”。瑞昌一中在后续通报中称,漆老师曾“根据3名学生的高考成绩和与家长沟通的情况,建议填报‘清北’相关专业志愿”。建议本无过,但当建议异化为强制干预,便走向了教育的反面。教师将学生未采纳建议视为对“学校、老师、家长”的多重背叛,更以“阅历”之名实施道德绑架,暴露了部分教育者对自身定位的认知偏差。

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中阶段学校、教师不得代替考生填报志愿、指定志愿学校,不得收取考生家长或招生高校的任何费用。瑞昌事件中,教师虽未直接篡改志愿,但通过情绪施压形成"软性干预",本质上仍是对学生选择权的漠视。

高考志愿填报是人生大事。当一名高中毕业生手握分数,面对未来道路的抉择,其考量维度本就多元复杂:有人重学校声誉,有人重专业前景,有人重城市环境,有人重兴趣匹配。三名学生放弃顶尖学府的光环而选择心仪专业,恰恰体现了对自身发展路径的清醒认知。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为自己人生负责的独立个体,而非实现学校排名跃升的工具。在分数与未来之间,学生才是最终的决策主体与责任承担者。

瑞昌市第一中学对此事的快速响应值得肯定,但个案处理远非根本解决之道。要破解教育功利化的困局,需要构建多维度的改革框架。在制度层面,应建立包含德育、创新、实践等要素的综合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唯名校论”的单一评价模式。在教师层面,需加强教育伦理培训,重塑“以生为本”的职业理念,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同行者。在社会层面,要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破除“名校情结”的集体无意识,营造尊重多元成才的社会氛围。

尊重学生志愿填报权,不仅是对个体选择的尊重,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当教师学会以平等姿态倾听学生的声音,当社会放下对名校的执念拥抱多元成才,教育才能真正回归育人本位。这场风波提醒我们:教育的温度,不在于培养出多少清北学子,而在于能否让每个年轻灵魂,在尊重与理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刘少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