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微评天下 > 正文 |
“精英女律师”西绿被刑拘:演技再好,也逃不过法律的特写镜头 |
2025年07月11日 18:35 来源:广西新闻网 编辑:邓子霖 实习生 涂雁彬 |
|
近日,网红西绿涉嫌刑事犯罪一事有了新进展:目前,网红西绿已被刑拘。 此前,有消息称,在社交平台以“精英女律师”形象示人的成都网红“西绿”(赵某某),实际上并无律师执业资格证,引发关注。(7月11日 中国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这种荒诞剧绝非孤例。医疗领域,某平台“养生大师”靠编造“御医传人”身份售卖假药,被查时才发现其真实学历是初中肄业;教育行业,“哈佛名师”直播间里的留学申请秘籍,实则是抄袭来的过期模板。这些“演出来的专业人士”,比真从业者更懂流量密码,却比骗子更缺职业底线。 值得警惕的是行业生态的溃堤效应。当无证者靠演技赚得盆满钵满,持证律师却在为胜诉率发愁时;当真医生在诊室耐心问诊,假专家在镜头前信口开河时,劣币驱逐良币的定律就会生效。 平台审核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助长了歪风。平台对“精英人设”的流量倾斜,与其说是审核不严,不如说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毕竟,戏剧化“大女主”人设比枯燥的法条解读更能带来点击量。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破局之道,既要重典治乱,也要制度补漏。刑法第二百八十条对伪造公章的量刑,该让“西绿们”掂量掂量;平台也该建立“职业资质预审核”机制,别等骗子卷款跑路才想起补漏洞。对消费者而言,在享受网络便利时务必保持警惕,要提高辨别能力,警惕虚假信息。 当“精英律师”成了需要扫码验证的商品,当专业服务变成了看人设下单的生意,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辨别真伪的能力,更是对整个行业的基本信任。所有的“职业网红”都应该明白,演技再好,也逃不过法律的特写镜头。(王小梅)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