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微评天下 > 正文 |
别让“前公务员”标签沦为吸睛的流量工具 |
2025年07月14日 18:01 来源:广西新闻网 编辑:邓色迎 实习生 程周琳 |
|
据媒体7月11日报道,河北衡水枣强县民政局原副局长张某因犯罪落马,却用前公务员身份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多条视频,有网民质疑他用前公务员身份博眼球薅流量。 当“前公务员”的标签被加粗放大,与“揭秘”“内幕”“特权”等字眼捆绑出现在短视频标题里时,这个本应承载公共服务记忆的身份符号,正在悄然异化为流量市场的“吸睛利器”。这种将公职身份异化为流量密码的操作,不仅消解着公共职务的严肃性,更在消费社会对公职体系的信任根基。 “前公务员”标签的流量密码,源于公众对政务体系的天然关注。正常披露公职身份,本可搭建政民沟通桥梁。但不少账号却刻意制造“体制内”与“体制外”的身份反差:用“灰色收入”“内部消息”等噱头吸睛,转头带货“体制内穿搭”;以猎奇谈资消解公职严肃性,在流量狂欢中损害公共服务的职业尊严。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前公务员”账号利用身份背书虚假宣传。有网友投诉,某自称“原市场监管干部”的博主售卖违规经营课程,还有顶着“前税务公务员”头衔的账号兜售所谓“避税秘籍”,实则传授逃税技巧。这些行为既违背职业操守,也损害公职人员形象,消耗公众对公职体系的信任。 规范“前公务员”账号流量行为需划清三条红线:禁止编造虚假政务信息、歪曲政策解读;严禁借公职经历违法商演牟利;不得渲染敏感内容制造对立。平台应强化资质核验,及时处置炒作身份、消耗公信力的内容。 公职身份的价值,不在于为个人流量添砖加瓦,而在于曾承载的公共责任与职业操守。那些真正值得传播的,是政务服务中的经验沉淀,是为民办事的真实感悟,而非刻意包装的身份标签。别让“前公务员”的经历成为流量市场的“特供商品”,才能让公职体系的公信力在理性传播中得到守护。(杨贤云)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