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头条评论 > 正文 |
善举为“证”,谁说救人没“资格” |
2025年07月29日 18:31 来源:广西新闻网 编辑:邓子霖 实习生 涂雁彬 |
|
7月19日,武汉大学大二医学生孙毅杰在武汉飞往新疆的航班上,响应紧急寻医广播救助一名突发不适的女乘客。他通过基础检查(脉搏、血压、血氧监测)判断其缺氧,随即安排吸氧平卧,患者症状缓解。事后武汉大学官微报道引发关注,不少网友对其见义勇为表示称赞,但也有部分人质疑其临床经验与无执业资格的问题。(7月28日 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万米高空的紧急广播响起时,武汉大学大二医学生孙毅杰凭着本能去救人。他快步走到患病女生身边,摸脉搏、查呼吸、量血压,让她吸氧平卧——这套行云流水的操作,让脸色苍白、脉搏细弱的女生逐渐好转。可谁能想到,这场教科书式的紧急救助,竟引来部分网友“没执业资格就不该救人”的质疑。在生命面前,善举本身就是最硬的“资格证”,这样的善意不该被冰冷的规则苛责。 孙毅杰的施救,藏着专业的底气。他不是一时冲动的“热心肠”,而是早有积累的医学生:刚结束学校《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从大一开始就在急诊科跟着导师见习,累计在抢救室跟诊半年多。那些被质疑“简单”的操作——观察神志、监测血氧、指导吸氧,恰恰是急诊培训的核心内容。他敏锐捕捉到女生“有猝死病史和体位性低血压”的关键信息,全程未贸然用药或进行有创操作,始终在能力范围内行事。事后女生在回访中说“情况稳定”,还主动提出“给你送个锦旗”,这份认可就是对他最好的“资格认证”。正如其导师刘梦林所说:“这是善良本能,更是专业积累的爆发。” 法律早就为这样的善意开了绿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给见义勇为者服下一颗定心丸:“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不是对规则的松弛,而是立法者对生命的敬畏。类似2022年郑州医生高铁救人反被索要医师证的事件,最终正是在这条法规的支持下获得社会声援。回到孙毅杰的案例,两位律师看得透彻:他没有法定义务,不为个人利益,纯粹为守护他人生命,完全符合“见义勇为”四大要件。把紧急救助和“无证行医”画等号,是对法律的误读,更是对善意的伤害。 部分网友的质疑藏着认知的误区。他们纠结“没执业资格就有风险”,却忘了最大的风险是袖手旁观。飞机上没有CT和心电监护仪,孙毅杰能用的只有基础仪器和临床经验。他做的不是“诊疗”,而是为生命争取时间的“稳定措施”。医学生培养体系里,“早临床、多临床”本就是目标,孙毅杰从大一开始跟着导师见习急诊,就是为了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如果连这种经过系统培训的年轻人都不敢出手,普通人遇到紧急情况该怎么办?把“执业资格”当成紧急救助的门槛,本质是把专业规则凌驾于生命之上。 网友的评论里藏着更朴素的道理。有人说“这孩子遇事不慌,未来定是好医生”,有人感慨“医者仁心具象化了”,连航空公司乘务长都专门致谢:“病人没事儿就好。”这些声音比质疑更有温度,也更贴近现实——在生死瞬间,人们需要的是敢于上前的勇气,是冷静专业的判断,而不是揣着资格证的犹豫。孙毅杰说得实在:“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对自己和患者负责任。”这种清醒的担当,比任何证书都更珍贵。 当“资格”成为善意的枷锁,受伤的是整个社会的温暖。如果每个想救人的人都要先掏证件,每个善意的举动都要被事后追责,那谁还敢在危急时刻伸出援手?法律写下“好人条款”,就是要打破这种顾虑;医学生早早接触临床,就是要培养“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能力。 善举从不需要“资格证”背书,紧急救助更不该被规则绑架。孙毅杰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医者仁心,不在证书上,而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里。善良的本能、专业的积累、法律的保障,这才是最该被珍视的“资格”。让每个挺身而出的人都敢救、能救,这才是社会该有的温度。(刚柔)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