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韦轶柳
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党支部书记吴天来,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实践着自己入党的誓言,带领全村群众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而不懈努力,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达2147元,成为全县的小康文明示范村。他先后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过全国扶贫贡献奖。
吴天来以身作则,建立了支部书记述职和报告工作制度、村“两委”班子联席会议制度等,有效地解决了议事规则不健全、决策程序不民主等问题。在他的带领下,支部狠抓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吴天来利用家中有限的空间,创办了“农家课堂”,结合电教设备,将家中的种植、养殖项目作为培训基地,让党员和群众骨干到家中学习,把自己的种养技术经验传授给他们,前来他家求学的群众络绎不绝。他还组织部分党员科技致富中心户、群众代表到右江区、田阳县等地实地考察学习,拓宽了村民的视野,增强了群众科技致富的信心和能力。今年他共举办农家课堂3期,参加培训人数达600多人次。
陇雅村位于偏僻的大石山区,人多地少,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当地人只知道种植玉米和红薯来维生。为改变该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吴天来大胆尝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他根据当地的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积极引导经济能人特别是村党支部成员参与创办各类农村经济协会,把分散在各个村组的党员致富能手按产业类型组织起来。
随着桑园、劳务输出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该村在相关产业中成立产业协会,并在产业协会中成立党支部,由协会来规范生产,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该村先后成立了桑蚕、药材、养殖、劳务输出、党员互助等5个产业协会,会员达60多人。桑蚕是该村的第一大产业,村桑蚕协会成立后,从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方面为群众提供服务,让种植户吃上了“定心丸”,提高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形成了户户有桑园,人人会养蚕的格局。去年,全村种桑面积近130公顷,年养蚕2000多张,仅此一项人均增收400多元,成为全县远近闻名的桑蚕生产大村。
在党员互助协会中,吴天来推行股份种养合作制,在双方获利的基础上,对有劳动能力却没有经济头脑的农户进行扶持。目前全村已有17户贫困户获得协会的帮助,资金达40余万元。在劳务输出协会中,吴天来让组织能力和经商意识强的人来担任会长,并在各屯配备1名劳务输出信息员,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广东、海南等地进行劳务输出。近两年来,通过协会输出的劳动力达1028人次,劳务收入达100余万元。在种养协会中,吴天来亲自担任会长,大力推广良种技术,并通过粮食增产发展猪花、生猪养殖。2005年,全村靠养猪、养羊人均收入1030元。
吴天来还发动群众利用坡地、荒山大面积种植金银花、板蓝根等中药材90多公顷,如今已进入收获季节。他组织群众搞石材加工,发“石财”。该村现有石材加工厂3家,近两年来生产的石碑、石柱、石凳、石桌、石狮等产品创收100多万元,使该村120多个剩余劳动力有工做,有钱赚。
吴天来带领群众认真遵守村规民约,树立保护生态人人有责的观念,实施退耕还林,大力兴建沼气池,优化环境,创造美好的生存空间。目前,全村已有生态公益林95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1%;共建沼气池265多座,沼气池入户率达87.8%。
早在1995年,村党支部为解决村里的通电问题,召开党员大会进行讨论。当时还不是村干部的吴天来就勇敢地站出来带领群众集资拉电,他和群众一起不分白天黑夜地施工,仅用41天时间就架设高压线13.6公里、低压电线80多公里,安装变压器7台,使全村42个屯均通了电。1998年,他利用县里搞人畜饮水建设大会战的有利时机,动员全村群众团结奋战,共修建了240个总容量为3.63万立方米的水池,使全村所有农户用上了自来水。
2001年,他又筹资2.2万元,实现了屯屯通电视的目标。在吴天来的不懈努力下,如今全村42个自然屯均开通了屯级公路,300户人家全部住上瓦房,电视入户普及率达90%。1999年9月,他看到村中心小学维修校舍经费不足,立即捐了4800元。有个别孩子因家庭困难无法上学,他替他们交了书、学费。2003年,他又四处联系,争取到广州一单位捐资40万元建设陇雅小学教学楼。为了尽快动工,他无偿捐出2万元购买炸药等物资。陇雅村中心校教学楼的建成,解决了全村200多名儿童读书难的问题。如今,该村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在吴天来的带领下,陇雅村山变绿了、水变清了、村变美了,人也变富了,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文明示范村。群众动情地说:“要是没有吴支书,我们哪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