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道德楷模]吴天来:见不得穷 一个人富有什么意思?

编者按

今年9月20日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实施六周年暨第五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决定在这一天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我区申报推荐的“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共有10位,他们分别是:吴天来,男,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党支部书记;黄月芬,女,钦州市钦南区沙埠镇中心校教师;邓红英,女,柳州市恒达巴士股份有限公司驾驶员;梁启波,男,兴业县沙塘镇人民政府副主任科员,县民政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挂职);粟玉萍,女,阳朔县福利镇福利居委会党支部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韩瑜,女,钦州市钦北区小董镇中心小学教师;陈显彬,男,广西三环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周小容,女,南宁市周小容回报牌食品连锁店经理,南宁市工商联副会长;谢芳秋,女,宾阳中学学生;罗运秋,男,柳州市屏东社区居委会居民,社区党总支委员兼三支部书记。

从今天起,本报开设“学道德楷模 树文明新风”专栏陆续报道这10位候选人的优秀事迹,敬请读者垂注。

上世纪80年代,他便有了存款近百万,但他却为了乡亲破“三难”散尽家财;如今,他又带领1000多名乡亲,奔向小康路。他就是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党支部支书吴天来。这位大山汉子常常念叨的一句话是——

“我见不得穷,一个人富有什么意思?”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 邓盛龙 文/图

距离凌云县城13公里的陇雅村,10多年前还是一个典型的大石山区:全村千余亩土地分布在100多座山中;只有一条机耕路通向县城;人畜用水要翻山越岭,一个劳动力一天只能挑回一担水。8月29日,记者走进陇雅村,跃入眼帘的却是四通八达的砂石路,成片的桑树林,两三层漂亮的小洋房嵌在青山下。陇雅村村民说,这一切都离不开他们的“火车头”:村支书吴天来。

“要想富,要靠它。”吴天来指着自己微微灰白的脑袋说

用心:辍学娃成百万富翁  

“我就是吴天来。”8月29日上午9时30分许,在陇雅村一段机耕路上,忙碌的人群中,挤出一名壮实的中年汉子,他中等个子,脸庞黝黑,头发微白。一握手,粗糙的老茧有些扎人,怎么也不像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远近闻名的百万富翁。

用电难、行路难、用水难,陇雅村这“三大难”,使得大部分村民在上世纪90年代,“一年到头还吃不上三顿肉”。然而,吴天来却在那时成了村中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富翁”。

1981年,在凌云县城上到高二时,吴天来便因为家庭贫困辍学,到河池矿场打工。一个偶然的机会,吴天来发现村中石山上有锑矿,同时,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多种药材在陇雅村也有。吴天来组织乡亲们开采矿石、采集药材。他还在陇雅屯开了一个小商品店,用马车将日常商品拉进大山窝窝。 

由于经营有方,吴天来的药材生意很快做到了县城,甚至贵州、上海。1985年时,吴天来已有了88万存款。“要想富,还要靠它。”说起自己的发家“传奇”,吴天来指着脑袋说。

1994年,有人劝富得流油的吴天来在县城购买地皮,搬出山窝窝,吴天来拒绝了。有人说,吴天来守着山窝窝,太小家子气。

“我这个人见不得穷,一个人富有什么意思?”吴天来淡淡地说

热心:散尽家财破“三难”  

别人眼中“小家子气”的吴天来却许下宏愿:要让陇雅来个翻天覆地。

然而,要实现这个愿望何其难!陇雅村15个村民小组42个自然屯,分布在互不通路的山岭之间。到1994年,村民年人均收入还不到400元,温饱都成问题。

1995年12月,陇雅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议拉电进村。最初村民个个喜笑颜开,可说到人均250元的集资款,大伙都沉默了。当时还不是村干的吴天来当场表示愿意垫付13万元。

经过40多天的奋战,架设了93.6公里高低压线路,全村42个屯告别了“油灯时代”。通电后,吴天来垫付2.8万元,帮12户村民买了电视,然后拿出1万元安装了电视卫星接收站。

这仅仅是吴天来“慷慨”的开始。1996年,通往乡镇的公路因资金不到位,迟迟未能开工,吴天来先后两次共垫付31万元。开工后,工程款仍没有到位,民工吃饭成了问题,吴天来让母亲与妻子将自家2000多公斤玉米全部送到工地给民工当口粮,家里50多公斤腊肉和猪油也被“充公”。

在修路的同时,吴天来又与村民打响了“水之战”。从1998年开始,两年时间里,陇雅村修建起总容量达1.2万立方米的大小水柜数百个,并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这一回,吴天来再次慷慨解囊,支付了5.2万元。此外,吴天来还出资数万元帮十余户困难户修建了水柜。

随后的几年里,11条长27公里的屯级公路也在巍巍青山中“长”了出来。到2002年,陇雅屯42个自然屯全部通车。为此,吴天来又垫付了5.5万元。

路修通后,村民赶圩方便了,吴天来自家开的小商品店也渐渐冷清了。吴天来不以为然,相反,他出资22万元,建成一个拥有28个铺面的农贸市场,可所有的铺面他都无偿转让给有经营能力的村民。

7年的时间,吴天来先后投入80余万元用于陇雅的基础设施建设。到2002年,这个曾经的百万富翁甚至欠下了8万元的外债。

“我这个人看不得穷,我一个人富有什么意思?”说起自己一次次掏腰包的“冲动”,吴天来淡然地说。

“就是苦了孩子。”吴天来说,有一次,他在县城上学的女儿问他要70元的校服费和20元伙食费,他翻箱倒柜却只找到5元钱。看着女儿委屈的眼泪,吴天来心中不由涌起阵阵愧疚……

“吴支书给我们抱了‘金娃娃’回来。”村民笑盈盈地说

专心:善于致富的“火车头”  

2001年,基本完成了村中基础设施建设后,吴天来与村里几名骨干到凤山考察,当地的养蚕业激发了他的创业热情。回到村里,吴天来召集村民小组代表,号召大家种桑养蚕。“就那么点地,种了桑树吃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冒险。

吴天来决定当“火车头”。当年他便种下15亩桑树,第二年便有了上万元收入。随后,吴天来又毫无保留地将养蚕心得传授给前来取经的村民。如今,陇雅村已户户养蚕,桑树种植面积达2000亩,每年至少为陇雅村增加40万元收入。

除了养蚕,在陇雅村,几乎每户都养有一头母猪,一年两胎猪仔,加上肉猪近千头,又为每户村民增加四五千元的收入。此外,勤劳的陇雅人还在石山上种了10多万株金银花、400多亩速生牛羊饲料树和上千亩果树。以前被认为是致富“绊脚石”的大山,如今成了村民眼中的“聚宝山”。

看到村里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原本在1994年搬迁出去的72户成为城市人的村民,又有33户迁了回来。搬回来才几年的村民吴长流,靠养蚕养猪,两年前便修建起三层楼的小洋房。

12年过去了,陇雅迈出了几个大步:到2006年,人均收入从1994年不到400元,上升到1700多元,70%的农户安装了电话,60%的村民住上了新房。

今年,陇雅村陇雅屯被确定为凌云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屯。吴天来说,基础设施是村中最艰苦的时候,现在最艰苦的时候已过去,只要全心全意搞生产,大石山也能种出宝贝来。

“党员不带头谁带头,村干不做好事谁做?”吴天来说,他治村的“钥匙”是村规民约

赤心:表率作用培养新农民  

吴天来在1995年2月入党,1997年当选为村支部副书记,1999年成为村支书。说来有趣,吴天来入党便是为了“管事”。“以前,村里有事,我说上一两句,有人就说,你又不是党员、村干,吆喝什么啊。他们这么说,我就写了入党申请书。”说起这十余年的管理经验,吴天来认为离不开两把“钥匙”。

“党员、村干首先就是要起到表率作用。”吴天来说,要带领村民共同富裕,党员要先富起来。

尽管因为前些年“折腾”,重新变成了穷光蛋,但吴天来不到两年时间便建起了三层洋楼。原来,除了养蚕,吴天来家还养了三头母猪,仅此一项,便可一年进账1万多元。此外,随着村民们荷包鼓起来,兴起了建房热,吴天来开办了一个砖厂,如今生意颇为兴隆。

当选为村支书后,吴天来组织班子出台了陇雅村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村规民约。“村民散慢,得把他们拧成一根绳,才能办大事。”吴天来说。

陇雅村村规民约共26条,全部围绕生产建设来展开。“设立村规民约,把生产放在第一位,村民可以通过它得到实惠,就会拥护它。”如今,这份村规民约已被该县民政局取走,将在凌云县推广。

近年来,吴天来多了一个“坏脾气”:只要大白天有人打麻将、玩扑克,肯定要招来他大声斥责。这位淳朴的汉子说:“农家人不勤快点,哪有好日子过?有打牌的时间,多看看书,多学点技术。”

“勤劳、文明、富裕”,也是村规民约中的内容。吴天来说,他不仅希望村民过上富足的日子,还要成为勤劳、文明、富裕的新型农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