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龙村帐篷学校的师生,为广西青年志愿者制作一幅特殊的横幅表示感谢。特派记者 罗素玲摄

特派记者陶海华(前左一)已泣不成声。志愿者供图

“阿姨,请不要离开我们。”梁飞凡摄
虽然认识只有4天时间,但当告别的话语打破相处的宁静时,广西青年志愿者筹建的第一所帐篷学校的孩子依依不舍的眼泪,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看着狼藉的废墟和悲恸的灾民,志愿者没有落泪,而面对孩子们的哭声,志愿者泪水滂沱。
5月29日中午,志愿者来到双龙村灾民安置点时,孩子们正在吃饭。这个5月27日才建好的帐篷学校,无时不牵动着志愿者的心。它如同大家亲手培育的一棵幼苗,仍需要小心翼翼地呵护。然而,5月30日志愿者就要返程回南宁了,这棵幼苗,又如何让大家放心?5月27日晚,北京的一名志愿者知道这所帐篷学校后,从绵阳为孩子们带来了课本。之后,她又匆匆离开了。在这里,我们要感谢这名好心的志愿者。在南宁,当知道帐篷学校需要课本时,大批好心人立即搜集到了一批课本,随时等待邮寄过来(详见本报5月30日第15版)。
知道志愿者就要离开了,“校长”张勇特意制作了一条简易的横幅,上面写着:“感谢广西青年志愿者”。听到帐篷学校传来的哨声,孩子们立即放下饭碗,聚集到了学校。虽然见面才几次,大家似乎都成了好朋友。见面时彼此会意一笑,这代表了所有的问候。“叔叔阿姨他们要走了,我们在横幅上签上自己的名字,送给他们吧。”张勇说。
志愿者去成都专程购买的帐篷学校用品,给这个学校也备了一份。大家把课外读物、字典一一搬到帐篷学校,分发到孩子们的手上。大家都默默不语,谁也不愿意打破离别前这份短暂相处的宁静。
“给我们合个影吧!以后回到南宁会想你们的。”志愿者中有人提出的这句话,让空气似乎凝固在了这一刻。
离别总是伤感的。面对镜头,尽管志愿者们勉强挤出笑容,孩子们的脸蛋也泛着笑意,但此时此刻,孩子们已经哭了起来。
志愿者代表罗素玲把孩子们签名的横幅收起后,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阿姨舍不得离开你们!”她哽咽着说。一个拥抱,又何以化解即将的别离?夺眶而出的泪水早已淹没了面庞。孩子们已泣不成声,一个个围上来,拉着志愿者的衣角依依不舍。“孩子,别哭,我们会回来看你们的。”除了安慰,记者已说不出第二句话。
“张勇,你还这么年轻,把一所学校的重任交付给你,你是否承担得起? ”
“董雨萱,你年纪最小,在学校一定要听话。”
“曹义秋,你的作文写得最有新意,日后要继续发扬。”
“刘文琪,你是语文老师,我们走了,平时你要多操心。”
“卿光超,你作为体育委员,以后不要那么调皮。”
……
一句句谆谆嘱咐,让孩子们铭记在心。当告别的话语敲碎相处的宁静时,孩子们滂沱的眼泪,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志愿者在抹眼泪,学生家长也在一边擦着泪水……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从帐篷学校走出来,学生们齐声唱起了《感恩的心》。哭泣声交错,已震碎现场每颗志愿者的心……
当志愿者登车时,班长刘居艳哭喊着冲了过来,她拉着罗素玲的手大哭着:“阿姨,你们别走……”
车子启动了,孩子们拼命地挥着手。而记者,已不敢再看窗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