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应把培养更多心理专家纳入议事日程

  据《深圳特区报》6月10日报道,针对汶川地震给灾区人民造成的心理伤害,6月8日起施行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明确规定,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受灾群众和企业开展生产自救,积极恢复生产,并做好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工作。

  “心理援助”被纳入灾后重建法制化轨道,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援救思路。这场罕见的惨烈的大灾难,不仅使很多受灾群众家破人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有报道说,广东心理医疗队在四川受灾群众安置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48%的受灾群众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心理医疗队回访显示,约50%的被干预者在睡眠、情绪、认知、意志活动等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时间可以在灾后一周到几十年,远期疗效仍需追踪观察与定期随访。

  受灾群众需要心理干预,那些经历了抗震救灾的救援人员、新闻工作者、志愿者等,同样是“心理援助”的对象,可是,我们的心理专家够吗?能够满足这些人群的心理治疗需要吗?

  有一个数据让我们很担忧——中国严重缺乏心理专家,截至2007年年底,中国获得专家证书的心理专家人数仅有1.7万人,其中很少一部分人从事对口工作。

  而从灾后现场的情况来看,这个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了。虽然浙江赴川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每天对很多人进行心理干预,但是卫生部心理干预专家组专家成员、浙江省组建赴四川抗震救灾医疗队心理危机干预组组长赵国秋仍表示,心理专家与需要心理干预的人数不成比例。

  该正视“捉襟见肘”的心理专家数量问题了。灾后重建任重道远,心理专家的培养同样如此。我们应该以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为重大契机,把培养更多的心理专家纳入国家层面的议事日程。建议由卫生、教育等相关主管部门各司其职,从制度、资金等方面提供条件、予以切实保障,及时破解心理专家匮乏症。                (吴杭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