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排队我快乐”、“文明过马路,安全你我他”等宣传语,最近成了首府出现频率较高、颇受市民关注的词汇。7月17日,在南宁市重点车站、商场、路口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记者欣喜地看到,市民们都能做到文明过马路,排队购物购票,秩序井然。
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车荣福自豪地对记者说:“这是首府举行第四个文明排队日活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出现的喜人景象!”
南宁市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开放南宁、和谐南宁,建设广西首善之区和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目标,不断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几年来,该市先后荣获了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等10多个国家、国际级荣誉称号,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联合国副秘书长兼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博士称赞说:“南宁是一座微笑的城市和美丽的城市,我一定要再到南宁这座美丽的城市去走一走,看一看!”
“微笑南宁”传递诚信友爱
7月17日上午,从上林县来南宁看望儿子的刘增幸老人在安吉客运站陷入了困境。城市的巨大变化让9年未来南宁的老人迷失了方向。
刘老的窘境很快引起了车站工作人员的注意,他们纷纷向老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几名出租车司机听说了这一情况后,立即表示愿意免费帮助老人寻找儿子的住所。最后,在众人的关心和帮助下,刘老终于顺利地抵达了目的地。他激动地对记者说:“想不到有那么多好心人帮助我!”
走在南宁街头,每个市民的脸上都会挂着亲切的笑容,“你好”、“谢谢”、“对不起”、“我可以帮助你吗”等等,已经成为每位南宁市民口中的常用语。
南宁市委、市政府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围绕着打造“微笑南宁”的目标,广泛开展公民素质教育活动,积极塑造南宁人民热情、好客、友善、礼貌的美好形象。在党政机关、各单位的服务窗口里,工作人员广泛开展微笑服务活动,通过普及和使用礼貌用语、文明礼仪等形式提升服务质量。
眼下,一场名为“百万市民微笑传递大行动”的活动正在全市城乡人民当中迅速展开,每一位市民都积极争当“绿城南宁”的“微笑使者”……
与此同时,南宁市还将公民道德建设与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以“当好东道主、服务博览会”为主题的百万市民学礼仪活动;开展做文明市民、创模范户评比教育活动,共评出遵纪守法模范户、诚信经营模范户、五好家庭模范户、邻里团结模范户36万多户。南宁市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新时代南宁人文明礼貌、诚信友爱的良好精神风貌。
“清洁南宁”打造蓝天碧水
“今天的南宁,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变化真是太大了!”时隔8年,从广州再次来到南宁旅游的苏小丽女士在南湖南公园,看到眼前发生的巨大变化,不由得发出一阵惊叹。
她说得一点没错。“绿”是南宁的名片,多年来,南宁市以创建“中国绿城”和争创“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为目标,大力改善城市人居质量、打造城市优美环境,共投入230多亿元资金,建设了近400多个项目,实施了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宁静工程、绿色工程等系列工程,搬迁、改造、关停市中心区一批重污染企业,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开展绿化行动。2006年和2007年两年间,全市共植树324万棵,建成了60处绿地广场,园林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58%,“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人居环境初步形成……
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是南宁市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打造“清洁南宁”品牌推出的又一出“重头戏”。自2006年广泛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活动以来,南宁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巩固已有成果,扩大战果,今年春天南宁市进一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活动,把“城乡清洁工程”活动向城乡结合部、乡镇、农村市集和村屯延伸,不断促进农村环境卫生面貌的转变,深入开展全市内河、沟渠综合整治工程,努力营造具有民族文化底蕴、亚热带特色、风景秀丽的城市水环境,努力建造一个山川秀美、河清水洁、文明卫生的新南宁。
“和谐南宁”促进成果共享
“坚持以人为本,以为民办实事为立足点,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群众成为科学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是南宁市创城活动的一个重要经验。”南宁市委副书记覃孟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7月13日上午,对于今年才满10岁的李慧芬小朋友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从那天起,她同以替人擦鞋为生的父母离开了那间不足10平方米的出租屋,搬到政府提供的一套三室两厅的廉租房居住。望着宽大的房间,小慧芬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今年春天,南宁继续坚持为市民办好20件实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着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完善城市应急系统,为市民群众提供公共安全保障;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加大交通环境整治,改善交通秩序;深入开展“放心工程”建设,打造安全的食品卫生环境;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文明城市创建的成效如何,市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南宁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始终坚持群众标准,充分体现群众利益,把市民的需要作为创城决策的依据,从市民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入手,多办好事,多办实事,使市民群众成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最基础的力量和最大的受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