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东兴市河州村的“红姑娘”基本“嫁”出去了,但每天还会有商人来寻觅。
被称作“红姑娘”的是河州村种的红薯。日前,记者走进河州村种薯大户项光浩的二楼洋房,他指着墙角边剩下百来斤红薯说:“这些红薯是家里老人要求留下来的,说吃了对肠胃好,要不然早把它卖了。”
“以前种红薯用来喂猪、鸡之类的,然后翻山越岭走20多公里山路去市里换粮食。如今,田里的红薯还没挖出来,早早就有外地客商来订货。想不到以前只能用来喂猪的红薯能让我一年收入两万多元。”项光浩高兴地告诉记者。
正在组织员工对红薯打包的村支书项志勇向记者解释说,5年前,他还未任村支书,经常往返于深圳与东兴市之间做生意时发现,在河州村用来喂猪的红薯能卖到每公斤近两元钱,在深圳的一些餐馆里红薯还是主食之一;于是他与深圳一家公司的朱老板试订了100多吨的红薯供销合同。合同带回后,项志勇发动村民广种红薯,由他统一负责销售。几个月后,朱老板又向项志勇要红薯,说河州村的红薯肉脆味甜,而且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红薯的商机很快就被项志勇捕捉到,他马上把河州村盛产红薯的信息发到网络上,很快有深圳、广州的客商发来求购信息。于是,项志勇发动村民大面积种红薯,拥有630多户的河州村,村民们纷纷扩种红薯,从当初年产量不足500吨发展到现在2800多吨,平均每户种5亩红薯。
记者在河州村委看到,有几百箱包装好且印有英文字母的“红姑娘”堆积在村委办公室。项志勇说,应客户的要求,每箱装10公斤,包装箱上都用英文写上“新鲜香甜红薯”。现在固定每天发货500箱到深圳一家公司,然后出口到韩国或日本。此外,还要应付南宁、广州等国内客商购货要求,平均每天要从河州村卖出7吨多红薯,现在堆放在村委的都是早被客户预订的。
项志勇说,村里拆掉砖瓦房建起新房的有六七十户,还有四五十户把房子建到市区或市郊了,都是种红薯发了财的。现在的红薯可不比以前只能用来充饥或作饲料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惯了精细粮食的人们开始转向吃粗粮保健康,“红姑娘”越来越走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