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江的竹子会唱歌,油亮的沥青路就是它美妙的歌喉。”8月下旬,兴安县华江瑶族乡的群众向记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个位于“华南第一峰”——猫儿山脚下的瑶族乡,凭着一条通乡油路,做活做透“竹文章”,一跃成为全区民族乡中的首富。
首富的秘密,首先在于路通。与华江一样,2007年底,全区58个少数民族乡已全部通上沥青(水泥)路。8月下旬,记者奔赴百色、柳州、桂林等地的多个民族乡,感受交通便利给当地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
水路运竹成历史 竹林成了致富源
8月22日上午,记者乘车从省道202线转入兴安县华江瑶族乡,沿着油亮的二级沥青公路,目之所及,到处是青翠的竹海。
华江瑶族乡党委书记唐东明说,华江之所以能成为全区民族乡首富,全靠竹子。唐东明接着列出了一串引以为荣的数字:2007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391元,全乡仅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竹制品企业就有8家,2007年工业总产值达8亿多元,年加工竹子的数量达到600万根,4000多农民进厂做工,坐在家里当起了工人。
“华江的竹子会唱歌,全靠乡里一条路。”华江瑶族乡高寨村支书林家德说,以前不通公路,竹子得顺水放竹排外运,运到溶江就要一周,但一根竹子才卖0.6元。以前竹林最多的地方,就是最偏远的地方,也是最穷的地方。如今,华江的9个行政村中,也有6个行政村通上了油路,实现村村通油路指日可待。
现在正好倒了过来,自从通了油路后,竹子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竹子一时成了抢手货。林家德几个住在瑶山深处的亲戚因为竹林多,每年凭卖竹子的收入就有20多万元。
交通便利了,村民视野也开阔许多,拿竹子做文章也越做越大。高寨村村民廖玉生依托竹林做起旅游文章,他从1998年就开始办饭店,现在饭店已成为全村3家旅游定点饭店之一,每年收入20多万元。
不赶“民政小集” 要做“两栖农民”
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是广西唯一的仫佬族乡。曾担任乡长的韦在坤感叹,当时乡政府只有吉普车,开在坑洼的沙石路上边跳“迪斯科”,边放“烟雾弹”,群众都盼着有条好路走。柳州市人大代表、古砦仫佬族乡泗巷村主任韦冬花,每年都提出修建通古砦沥青路提案,终于在1999年得到了上级的批准。沿路群众要田给田,要工出工,沥青路很快就修通了。
谈起通了油路后,村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古砦仫佬族乡党委书记梁荣感叹颇多。以前古砦许多村庄交通不便,村民下山不易,因此都不轻易出山。有些村民出山赶集也不卖农副产品,而是往乡政府里钻。梁荣向记者解释,以前,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每到圩日,乡政府民政办门前就围着一圈人等着领救济衣物、粮食,俨然一个小集市。因此,有人笑称“乡上赶大集,民政赶小集”。而今,这个“小集”已悄然隐退。梁荣笑着说,如果还有人往民政办跑,就会有村民笑话他,“还领救济啊,莫害你儿子讨不到老婆哟”。
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潘村村民潘美锋感慨说,上世纪90年初,因交通不便,家里种的甘蔗砍了两个月运不出去,全家只得狠心地将甘蔗全部挖掉。但这几年,他们家又种上了几十亩甘蔗。“这都得靠路,路通了,什么事都好办。”潘美锋说。
在古砦仫佬族乡龙美街,一排排整齐的新铺面格外引人注目。村民秦水保建了4层楼,有几百个平方米。记者看到,他的铺面里摆满了桌椅板凳和碗筷。秦水保说,这是他在街上谋生的手段,平时就靠出租桌椅碗筷为生。他有两个儿子,虽然都在乡上建有房子,平时在街上做生意,但农忙时都开车回家种地,家里还种有几十亩甘蔗,每年产甘蔗200多吨。秦水保说:“乡干部说我们是‘两栖农民’,我看这都是托了通路的福。”
不敢出门打工 如今捞起外快
在凌云县沙里瑶族乡果卜村,村支书邓祖建说的一个老故事让人感慨:上世纪90年代,有人到村里动员村民农闲时到城里打工,不想竟无人响应。
“我们经常见到的山外人,就是乡干部了。山里人,见得世面少,怕啊!”邓祖建说,2006年,沙里通往县城的公路变身为油路,原来需两三个小时才能到县城,如今一个小时就能来回。
随着公路的修通,原本“羞答答”的山里瑶胞,如今风风火火下山赚起了外快。8月29日,在凌云县沙里瑶族乡政府一栎闲置的办公楼中,邓祖建与家人正将一捆捆金黄的烟叶装上车。从2006年起,邓祖建下山承包了10亩水田种烤烟。今年尽管有5亩烟叶遭受洪灾,但毛利润仍达一万多元。
村路变样三次 茅房也成洋房
田林县潞城瑶族乡渭祥村距324国道12公里,海拔却达1000余米。上世纪80年代,村民们都住着泥巴房。瑶胞的农产品,必须通过人力挑或马匹拉下山。交通闭塞严重制约着这个瑶族山寨的致富步伐。
提起当年的交通不便,渭祥村八角种植大户、今年51岁的瑶胞盘志壮大倒苦水。盘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种植了近100亩八角。每年八角上市时,盘志壮清晨5时就要起床,挑一担八角到20公里外的潞城乡去卖。如果一下雨,山路成了泥路,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八角发霉烂掉。
1993年,渭祥村通过“以林换路”,将村中部分杉木出售给外地老板,换来了一条初具规模的泥路。1996年,百色市实行“村村通”,泥巴路变成机耕路;2006年,机耕路再次换装,铺上了一层石碴,成为四级公路。
8月28日下午,记者来到渭祥村,远远地见几十栋红砖小洋房点缀在翠绿中;走进村落,阵阵八角香味扑鼻而来,鸡鸣之声彼起此伏。如今的渭祥村已形成八角、茶果、桐果、生姜、杉木、瑶鸡等拳头农副产品,形成了集种植与养殖于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村委办公室不远处,便是盘志壮新建的小洋房。盘志壮笑呵呵地将一袋袋刚从山上采下的八角倒在客厅里,“打个电话就有人来收购了。”说完,盘志壮伸出大手将八角一一铺开,顿时,屋里四处弥漫着八角的浓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