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跃明 李华 吴向阳
今天的首府南宁市,“能帮就帮”的城市精神犹如一朵奇葩,盛开在绿城大地之上:衣食住行能帮就帮,求学就业能帮就帮,扶贫济困能帮就帮,大事小事能帮就帮,能帮一点就帮一点。“能帮就帮,大爱无疆”,因为这一难能可贵的城市精神,使生活在南宁的人们更加关心别人,主动奉献,形成了一道“能帮就帮,人人都是志愿者”的亮丽风景线。
“能帮就帮”,社区的和谐法宝
在南宁市望州南社区居民与居民之间、党员干部与居民之间,时时体现着真挚的邻里亲情和友情,处处洋溢着“能帮就帮”的和谐氛围。
黄爱金的丈夫中风瘫痪整整17年,家庭重担她一人挑起,年幼的儿子也因为家贫面临辍学。为了让这个贫困的家庭增加收入,望州南社区居委会多次开会研究,出谋献策。2002年,居委会全体工作人员自发捐款,筹集到2000多元钱,并无偿提供了小区里的一块空地给黄爱金以及其他贫困家庭开展洗车业务,一下子就解决了几户人家的再就业问题。黄爱金家的经济情况自此有了明显好转。每当黄爱金出去工作时,热心的邻居们便帮她照顾丈夫。黄爱金每每谈到人们给予她的帮助热泪盈眶:“社区的好心人太多了!”
在望州南社区居民眼里,居委会主任黄伟玲就是共产党员的代表,是他们的模范、标杆、榜样。作为社区的“当家人”,无论是扶助贫困群众,还是照顾“空巢老人”;无论是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还是关心进城农民工;无论是开展“城乡清洁工程”,还是加强社区治安管理,大事小事她都得操心。她让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在为他们服务。
在共建共享的和谐创建中,根植于南宁悠久历史和城市文化底蕴的“能帮就帮”精神的内涵,在望州南社区得到更深刻的延伸:“能帮就帮,帮别人就是帮自己”的互助精神、“有样学样,跟着党员干部干”的榜样精神、“社区爱我,我爱社区”的关爱精神、“一花香不如百花香,一家好不如百家好”的团队精神、“想到做到,争先创新”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自强精神。
“能帮就帮”,南宁的城市精神
2007年7月2日,南宁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向望州南社区学习,广泛深入开展“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的决定》,在全市推广学习望州南社区“能帮就帮”的精神。《决定》发出以后,南宁迅速掀起了学习望州南“能帮就帮”精神的热潮,将“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推向新高潮,和谐村屯,和谐家庭,和谐学校,和谐企业,和谐机关、单位及“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等一批和谐建设在基层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
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车荣福在慰问老党员、困难党员、优秀党员的讲话时指出:“‘能帮就帮’”的望州南精神,体现了南宁市的城市品质,建设和谐南宁就是需要这种精神。”
2008年8月4日,南宁市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再动员大会,会议强调,“能帮就帮”精神是和谐南宁的城市品质。全市要掀起志愿服务行动的新高潮。
南宁市已经形成了以青年志愿者协会、党员义工队伍、爱心小分队等为主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志愿者人数达50多万人。他们分布在各街道、社区,走上街道、走入村屯、走进社区、走进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解困和便民志愿服务活动,“能帮就帮”的南宁城市品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得到诠释升华。在南宁奥运志愿者招募活动当天,无数的市民将招募现场围得水泄不通,而大家的热情只有一个:把南宁“能帮就帮”的精神向北京展示,向奥运展示。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近几年,南宁青年志愿服务总队被评为“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南宁市青年志愿者协会被评为“中国杰出志愿服务集体”。2008年7月,西乡塘区“爱心小分队”还被评为第七届“中国百个优秀志愿服务集体”。在南宁,每一位志愿者就是用自己最无私的情怀、最朴实的行为,诠释着对“能帮就帮”精神的理解,将对城市和市民的承诺转化为志愿者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镌刻了一张南宁最好的人文名片。
“能帮就帮”,完善的帮扶网络
南宁市委、市政府以“能帮就帮”作为心系群众,关心群众的切入点,在建设文明和谐城市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党员带头帮、群众相互帮、机制创新帮”的新型帮扶机制,打造政府层面上的“能帮就帮”。
发展农村,关心农民,切实解决农村、农民问题。南宁市委、市政府大力完善“帮农”机制,实施“农业稳市工程”,完善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促进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着力解决道路、照明、水利等基础设施。建立市、县(区)、镇(乡、街道办)直属机关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机制,将定点帮扶列入单位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
完善就业帮扶机制,努力实现充分就业。深入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建立充分就业社区,减少城镇登记失业率,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加快建设12333呼叫援助系统,为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务。大力开发家政服务、卫生保健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就业岗位以及清洁、治安、绿化等社会公益性就业岗位,优先安排下岗工人、“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困难群众实现就业。
开展就学帮扶活动,体现社会教育公平。全面落实农村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拨出相关配套资金,认真解决城乡低保户、困难户群众子女上学问题。切实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就学问题。通过建立“留守孩子”档案、“大手拉小手”、“一帮一”或“一帮几”结对子以及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扩大“留守儿童”学校寄宿规模、落实寄宿生生活费等方式,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就学问题。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建立健全贫困家庭学生多元资助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把资助对象从中小学生扩大到大学生。先后募集到公益资金近千万元,确保每一位大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市区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农村文明建设力度也空前增强。据统计,南宁市先后建成或完善乡镇文化站102个、村屯文化室614个、科技宣传橱窗988个,大部分县(区)都兴建了中心文化广场或文化体育中心。各级政府还组织开展以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三下乡”活动,把党的方针、政策送到农村,把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文化知识送进千家万户,为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座城市一旦有了自己的精神,就有了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有了无穷的活力。南宁市正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能帮就帮”的城市精神建设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全过程,以先进文化引领和谐南宁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