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银景琦:仫佬族文物的“保护者”

2007年5月,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博物馆被列入“国家重点博物馆名录”,这是目前河池市惟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博物馆。这一业绩的取得,与现任罗城仫佬族文物管理所所长银景琦10多年的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由于在保护文物上的突出表现,他被当地百姓誉为——仫佬族文物的“保护者”。

  走进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博物馆,都会被里面各种各样的文物所吸引;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着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现在,罗城仫佬族博物馆文物收藏已超过2000件,其中就有价值连城的国家一级文物——明洪武铜官印;另外,仫佬族的官轿、花轿、花窗雕刻、仫佬族刺绣布背带、蓝靛扎染床单……也都称得上是文物中的精品。该博物馆内陈设规范,布局合理,设有民族民俗、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仫佬族农家居住场景、仫佬族依饭节场景四大展厅,再现了仫佬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由于该博物馆时空跨度久远,文物品种齐全,内容丰富,吸引了众多省内外的专家学者。自2004年11月开馆展览以来,已成功接待社会各界群众、青少年学生、各级领导干部以及美、英、俄、法等国际友人近15万人次。2007年1月,该博物馆被列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5月,又被列入“国家重点博物馆名录”,是目前河池市惟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博物馆。这一业绩的取得,与现任的仫佬族文物管理所所长银景琦10多年来坚持以所为家、以所为业、以所为荣,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由于工作突出,他被当地老百姓誉为仫佬山乡文物工作的“保护者”。  

  以所为家护文物  

  在罗城,仫佬族的文物众多,遍布全县的11个乡镇,其中文物出土最多的有四把、东门、小长安镇、龙岸等乡镇。这些乡镇交通便利,却给文物保护工作增加了难度,如果保护不到位,文物很容易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在东门镇覃底屯一带的山坡上发现有大规模冶炼遗迹,后经中央民族大学冶金研究所专家的考察论证,证实为清朝乾隆年间(1735-1796年)当地政府冶炼镍铸造钱币的遗址。于是,一些不法分子便打起了遗址中冶炼坩埚的“歪”主意。今年1月,一个体老板用大货车装载20余吨从遗址中挖出的坩埚准备外调时,被当地公安、国土、林业等检查站的工作人员当场拦截,车主一听说要没收这批文物时,马上跳下车进行恶狠狠地威胁;急急赶到现场的银景琦面无惧色地回答:“我们可以取样化验,要不是文物,我双倍补偿你。若是文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你得坐牢!”一席“硬”话,震住了该车主,运载车也及时掉头开回原地卸货,有效地防止了坩埚这一珍贵文物资源的流失。

  以前,罗城文物管理所设置在该县的人民大礼堂内,2001年大礼堂需要拆迁重建,当时所里仅有的100余件文物中,较为珍贵的文物除委托河池市文物站帮助保管一部分外,其余则临时搬迁到该县图书馆三楼进行保管。当时,鉴于周边有好几个单位相继发生偷盗事件,刚接手管理的银景琦经过再三考虑,决定把文物保管落实到个人身上,即每人要保管几件文物,确保不出问题;对于珍贵文物则要求,每一件分别由4个职工用复写纸写好4份保管清单,各人持一份,互相监督。这样,一直到2004年罗城仫佬族博物馆建成投入使用后,按照4人的清单进行当场清点验收入库。这样的做法,一方面考验了文物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另一方面保证了珍贵文物的不丢失和完好无损。

  此外,银景琦还坚持每天到所里检查三次,每晚进行不定期检查一次。“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嘛。”他经常对本单位的干部职工说:“博物馆是我们的家,要经营好。好不容易征集到的文物若丢失了,我们将成为仫佬族的罪人。”10余年来,由于银景琦工作细心,平时注重加强安全防范,罗城仫佬族博物馆的2000多件珍贵文物从未发生过被偷盗事件。  

  以所为业征珍宝  

  银景琦担任所长的这10余年里,兢兢业业,以所为业。

  由于所里没有车子,他经常以脚代车,深入农村研究考察文物和征集文物。经过多年的调研走访,银景琦对全县的文物可以说做到了“心中有数”,特别是那些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和维修工作,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民族文物的重点分布等情况都了如指掌。为全面了解和保护仫佬族文物不丢失,他还特地在出土文物较多的乡镇聘请了业余文物调查员、保护员,加强协管。只要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文物,银景琦均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每年的大年初八,他还邀请这些业余文物调查员、保护员到家里来做客,与他们谈心、吃饭。这样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彼此间的感情,为文物工作提供更多的信息。如小长安镇的陶兆辉,不仅提供了罗城清代抗法和太平天国战争时期的历史碑刻情况,还协助文物管理所征集到这一珍贵历史碑刻;又如李帮胜及时汇报、协助征集到民国年间的银质扣钱定情物等。

  尽管年事已高,但银景琦每年都坚持与本单位的年轻职工一道步行下乡100余天。一次,为了征集到清代年间深雕透刻、图文并茂的仫佬族花轿、皮鼓、铜锣、唢呐等一批清代仫佬族民间送嫁文物,银景琦硬是步行13公里到山里去做拥有这些文物的人家的思想工作,直至他们同意捐赠。有时候,他为了外出考古,差点连命都搭上了。今年3月,银景琦在小长安镇龙腾村大岩山进行实地考察出土的永历铜印时,在准备攀登进洞的一刹那,洞口一块大石突然崩落,径直朝他的右脚砸去,所幸在场的人员奋力相助,否则银景琦的这只右脚早就没了。独特的仫佬族文化和民俗风情,使银景琦对本民族的文物“情有独钟”,为了更深入地掌握民族文物知识,他每年要订上300多元的文物书籍作为研究参考。“我很珍惜每一次外出考古的机会。这样既增长见识,又可征集到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像仫佬族石制的生产、生活用具大石磨、大石碾、双石轮水碾,仫佬族依饭节使用的法器、道具、神位面具、古谱、古唱本等,这些都是我在乡下考察时征集到的。”银景琦如是说。

  目前,罗城仫佬族博物馆内征集到的民族原始生产、生活工具文物已超过900件,名列全区乃至全国少数民族博物馆之首,成为少数民族博物馆中民族文物最原始、最完整、最系统的博物馆。2006年,罗城仫佬族文物管理所为广西民族博物馆征集到280件,2007年为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征集到30多件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历史文物,受到了相关单位的嘉奖和表彰。  

  经费不足巧运转 

  征集文物是要有一定经费投入的,罗城每年都有3到5万元的资金投入,但作为珍贵文物的保护单位,这些经费只是杯水车薪。面对这一情况,银景琦想方设法“增补一点”,以解决博物馆的正常运转问题。一方面他发挥个人专长,利用业余时间加工一些根艺雕刻出售;并与有关部门联系,多争取一些活动经费。另一方面,对于博物馆内的业务工作,自己能够做的自己亲自动手,该节约的就节约。如仫佬族依饭节场景人物的设计、布置、材料都是银景琦请熟人前来协助完成的,这样每年可减少人工费开支3000至5000元。博物馆大门的门牌也是银景琦自己购买上好木料进行深雕细刻而成的,直接节约经费开支600元。“尽管每年县里都有一些资金投入,但这项工作是件‘民心工程’、‘社会工程’,产生的社会效果远不止这些金钱能够买得到的。”银景琦说。现在,罗城仫佬族博物馆已被列为“自治区爱国教育基地”,每年前来参观学习、考察的区内外党团员、中小学生达3万人次之多。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原自治区党委书记等领导均亲临该博物馆参观考察过。

  10余年来,银景琦用责任和热忱为仫佬山乡的文物工作默默奉献,成效显著,他个人也连续多次被自治县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再过两年,银景琦就要退休了,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在退休之前出一本能够充分反映仫佬族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和馆内文物精品方面的书籍。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策划筹备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