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讯 穿过一个寓意为“时间隧道”的拱形通道,广西百越文化和广西古代历史徐徐向观众展开:走过 “琢石为器——玉石器”的年代,再向“炼石为器——金属器”走去,一路细细思索,不知不觉间走进了“塑泥为器——陶瓷器、玻璃器”的世界……这是广西博物馆推出的“瓯骆遗粹——广西百越文化文物精品展”给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该展览将于10月1日正式与观众见面,展出的文物多达180件,其中一级文物52件,每一件都值得观众细细品味。
解惑 “瓯骆遗粹”展出啥宝贝?
该展览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春秋至东汉时期,西瓯和骆越的历史发展。
春秋至东汉时期,江南以及岭南各地居住着众多越人,因其支系繁多,故统称“百越”。西瓯和骆越是“百越”中的两个重要支系,主要分布在广西等地,他们后来发展成今天的壮、侗、布依、傣等民族。西瓯、骆越因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习俗,创造了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据广西博物馆的蓝日勇副馆长介绍,这次展出的文物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记载了瓯骆社会生活的情景,有瓯骆民族的“干栏”建筑、 雷纹方格纹陶斧、玛瑙项链、羽纹铜凤灯等。
惊奇 六俑陶屋:瓯骆生活的真实再现
在“塑泥为器——陶瓷器、玻璃器”展区,有座六俑陶屋,是东汉时期的文物,造型生动,真实记录了瓯骆社会的生产生活情况。陶屋为悬山式瓦顶,平面是“凹”字形。三合式结构,由前屋和左右屋组成。凹入处围成猪圈,前屋正面有一门,右墙有一洞,是羊出入的地方。3只羊争先而入,前面的一只羊,前腿及头已进入房内,尚余半截身子在门外。室内有六俑,其中三俑持杵舂米,二俑簸米,一俑喂猪。圈内有一猪正在进食。屋子的结构和劳动场景,与当时北越人的生活状态所差无几。
惊叹 铜凤灯:环保的照明灯具
展览中最令人感到惊奇的文物是一只羽纹铜凤灯。它于1971年在广西合浦县的一处墓葬中出土。这只灯为一只顾首回望的凤鸟造型,鸟的头、身、颈、翅、尾、足等部位比例匀称,羽毛雕刻清晰。凤鸟的腹部是空的,里面装满水,凤鸟身上有一个蜡烛锥,鸟嘴内衔着一个喇叭罩。点燃蜡烛后,蜡烛燃烧产生的烟经过喇叭罩和凤鸟的颈部,进入腹腔,最终融于水中。这种环保构造既保证了照明,又可以防止烛烟污染空气,保持室内的清洁,十分精巧。
好看 文物时间跨度长品位高
本次展览展出的文物时间跨度长、种类丰富、品位高、价值大,是近年来广西博物馆推出的一个重要展览。在“十一”黄金周期间,陕西铜州耀州窑瓷器精品展、桂港澳台名家书画作品展、广西书画院书法展、丹桂堂——中国名家字画展示、广西民间传统工艺品也同时向观众展出,广西博物馆的七大展览将让市民充分享受文化的愉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