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式长途话务台接线员坐成一长排,非常壮观。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 唐斯佳 实习生 卢春
核心提示:如果穿越时间隧道,回首30年的通信历程,你一定会感叹:从古老笨重的“摇把子”电话,到如今轻松按键的数字程控电话;从退出历史舞台的BP机、“砖头”大哥大,到如今形体轻巧、功能多样的手机;从速度慢如蜗牛的窄带,到如今快如闪电的宽带……通信的每一步发展,都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最好印证

早期的手摇式电话。
“摇把子”:母女传情的媒介
简介:
这是一种早期的人工交换式电话机,俗称“摇把子”电话。我国上世纪80年代前的大部分县城,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的广大农村都曾广泛使用,属第一代电话机。这种话机,电流信号先传到总机,话务员再为其转接到呼叫方号码,双方才能接通电话。这种早期电话通话速度慢、通话质量差。
1912年,南宁都督府、桂林军政府机关设磁石式电话总机,广西电信通信翻开了历史性的一页。
故事:
提起“摇把子”,现年50岁的朱女士记忆犹新。上世纪60年代后期,朱女士在百货公司工作的妈妈要到距离县城几十公里的公社蹲点一年。妈妈告诉她,家里隔壁的自来水厂有一部手摇电话,公社也有一部,妈妈一到公社就给她打电话。
妈妈去的当天下午,一位自来水厂的员工来到朱女士家,让她去接电话。这是朱女士第一次看到电话。她拿起听筒,妈妈的声音从里面传了出来:“宝贝,妈妈到公社了。想妈妈吗?”朱女士回忆道:“妈妈在那么远的距离,声音却那么近,就像面对面说话一样,让我感到很神奇。”
此后每隔几天,朱女士就跑到自来水厂打电话。年幼的她,用左手按住电话机,右手拿着电话摇柄使劲摇几圈后,听筒里传来:“喂,你要哪里?”她报出地址后,总机便转到公社,公社再派人去找妈妈。朱女士常常要等五六分钟甚至十多分钟,才能听到妈妈的声音。
程控电话:通往致富路的桥梁
简介:
1988年2月,桂林市邮电局1.2万门程控电话和桂平市木乐镇自动电话开通,揭开了广西城乡邮电通信现代化发展的序幕。1995年12月30日,随着广西最后一个乡——宁明县桐棉乡磁石式电话交换机改制为程控电话交换机,在广西“服役”了80多年的人工磁石式交换机,彻底退出了广西邮电公用通信网的历史舞台。1998年1月,广西电信部门开始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到2000年,广西的城乡电话均采用数字程控方式。
故事:
上世纪80年代末,桂平市木乐镇还是一个既无矿产资源,又缺乏技术和机器设备的偏僻小镇。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木乐镇却因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而闻名广西。这其中的巨变,电话起了很大作用。
从1982年起,木乐镇根据市场行情,从柳州、上海、石家庄等地购进原材料,再将加工好的产品如运动服、皮衣等销往各地;或从广东省以及一些邻县收购黄豆加工成腐竹,卖到广东、福建、河北等地。在短短几年内,木乐镇迅速形成了一个以服装、腐竹、五金电器为骨干的集体产业化乡镇。
随着木乐镇经济的日益壮大,人们开始意识到,为了尽快获取市场信息,需要更便捷的通信。覃光伍当时经营着一家小型加工作坊,由于没有电话,做生意时非常不方便。有时候晚上他还得跑一趟邮电局去打电话。
1987年7月,政府动员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体户筹资安装自动电话。覃光伍说,当时安装电话很贵,一部电话就需1000多元,那可是一般员工两年的工资收入。除外,还要付电线杆和电线的费用,但大家积极性很高,最初推出的200门电话,一下子就“抢光”了。
“我很幸运,成为农村地区第一个开通电话的个体户。有了电话后,与外界沟通方便了,我的生意越做越大,有了年产总值上千万元的企业。”覃光伍说。

1988年开始使用的无线寻呼机(BP机)。资料图片
寻呼机:浪漫爱情呼叫
简介:
1988年12月,无线寻呼落户壮乡。BP机与固定电话结合起来,实现了固定电话服务的延伸,BP机也成为初级移动通信手段。
BP机的发展经历了数字BP机和中文BP机两个阶段。数字BP机只能显示呼叫号码;中文BP机有汉字显现,可显示一些信息。
1994年~2001年,BP机风靡一时,出现“满城尽带BP机”、“满城皆响BP机”的景象。2000年、2001年,寻呼业发展到了颠峰,广西的用户达到了350万户左右。2002年以后,BP机开始走向衰落。2006年6月30日,以广西电信为技术背景的广西第二大寻呼台华信寻呼台闭网关停。2007年3月2日,国家信息产业部公示,中国联通公司申请停止经营全网198/199、126/127、128/129无线寻呼服务。20天后,公示生效,寻呼台在全国停运,BP机走到了尽头。
故事:
陈先生现是南宁市一家事业单位的办公室主任。1994年,他在四川大学攻读哲学专业。刚入大学不久,他就与外语系一名女孩好上了。那个年代,网络还没有普及,手机也是奢侈品,即使在一个学校,他们还是很难联系对方。
最初,他是径直跑到女生宿舍楼下,找个人帮传话,或者准备好纸条、信笺,通过同学传递。当时在成都,BP机是最流行的通讯工具,陈先生便购买了两台数字寻呼机,两人各持一台。每当想念对方时,一方便到公用电话呼叫对方,等对方复机,再约见面地点。
两年后,他们毕业了。陈先生回到南宁,女孩留在成都工作。为了方便联系,陈先生重新买了两台中文寻呼机。除了呼叫外,他总会通过服务台,给女孩发一些关心的话语:“天凉了,注意穿衣服。”“工作累了吧?注意休息。”等等。
陈先生说:“BP机是我俩沟通的桥梁。”1998年,女孩也调到南宁,有情人终成眷属。
“大哥大”:身份的象征
简介:
1992年10月18日,南宁开通900兆赫模拟移动电话系统。手持式无线电话“大哥大”进入了广西普通人的生活。1996年12月,于上世纪90年代初才在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数字移动电话,进入了广西通信网。但当时“大哥大”的价格较为昂贵,机型较为笨重。
故事:
广西玉林的李先生与广东人合作,经营了一家大型编织厂。
上世纪90年代,李先生也拥有一台BP机,外出时总会别在腰上。每当有人呼叫时,马上找电话回复。有时候身处偏僻之地,转了大半个小时也找不到一部公用电话,不少生意因此耽误了。
那时,李先生与广东来的客户谈生意时,发现几乎每个客户都会携带一部“大哥大”,时不时拿出来与远方的其他商家商谈几句,不仅方便,而且十分气派。当时“大哥大”在广东已经普及,但在玉林还比较稀罕。虽有客户极力推荐,李先生还是犹豫不决,毕竟一部“大哥大”将近3万元,入网费需五六千元,且每分钟的通话费高达1元。
1995年,李先生终于下定决心,购买了一部“大哥大”。为此,妻子还跟他吵了一架,说他“乱花钱”。不过,拥有“大哥大”后,李先生没有后悔当初的决定。因为手持移动电话的确很方便,不用担心客户联系不上他。
李先生回忆道,那时手机信号非常不好,使用“大哥大”的人,通常要对着电话大喊,有时嗓子都哑了,对方还是听不清楚。此外,“大哥大”的体积很大,不得不专门买一个大公文包来装这部“砖头机”。
2000年,新一代手机兴起,李先生让“大哥大”光荣“退役”,换了一款翻盖手机。随着通讯工具的更新换代,李先生陆续换了七八台手机,现用的是一款智能手机。
互联网:上网成为一种职业
1985年~2006年广西通讯变化数据图。
简介:
1994年,广西通过长途连通上海接入互联网,互联网进入广西。最开始互联网是窄带上网,需要电话拨号才能上网,速度非常慢。1996年,广西互联网络建成开通,网民实现了本地上网。1998年底,全区电信部门大力发展国际互联网业务,覆盖全区的宽带——广西公众多媒体通信网建成开通。
如今,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动化办公、银行自动取款机取款、远程教育、网上购物等等,都依靠互联网来进行。
故事:
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开电脑,每天睡前最后一件事是关电脑,这是小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状态。小高今年只有24岁,但他已有3年网上开店的经历,他已成为一家购物网上一个小有名气的老板。
1993年,小高的叔叔买来一台286电脑,9岁的小高对它爱不释手,不久,便学会了用五笔输入法打字和一些简单的文字编辑。一年后,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广西出现。1997年,就读初中的小高,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与朋友来到位于南宁百货大楼中国电信开设的一个上网点,以10元/小时的高昂价格,过了一把上网瘾。当时网络速度非常慢,打开一个网页,需要10多秒钟,下载速度仅为3~4KB/S。
1998年,小高的叔叔又花了1万多元,送给他一台当时最先进的586电脑。有了自己的电脑后,小高便想到在家里实现上网。当时上网只能拨号进行,收费要6元/小时。小高便与一位住在楼下、同为“网络发烧友”的朋友协商,共同去电信部门申请了一个账号,拉了一条网线,一起上网,一起承担费用。利用网络,小高学会了网页设计和图片编辑,并通过为一家单位制作网站,积攒了一些零花钱。
2001年,小高利用业余时间,在一些网站的论坛上零卖数码产品,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考上大学后,小高在一家购物网上开了一个店,面向全国各地出售数码产品,寒暑假便去深圳进货。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大学毕业时,他已赚了10多万元。
毕业后,小高没有去找工作,继续做他的小老板。他悄悄告诉记者:“过年的那个月生意最好,一个月就可以赚1万多元。这都得感谢网络给我提供了这个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