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邕江洪峰通过南宁,这是有记载以来南宁同期最大的一次洪水。这几天,不少市民每天都会关注水文部门预测的洪峰水位,到邕江边看洪水。但洪峰到来是怎样预测出来的,能保证多大的准确性?带着市民的这些疑问,记者走进南宁水文站一探究竟。
水下仪器“监听”水流速度
11月6日上午8时,记者来到位于邕江上游、江北可利路口的南宁水文站时,水文站站长韦广龙正准备乘船到邕江监测水流量。
“我们需要到江上收集邕江水流速度与水流量。在汛期里,水流量是判断洪峰到来时间的重要数据。”韦广龙介绍道。
“在离河岸20米远的邕江里,安装着一个用‘耳朵’来‘听’水流速度的仪器。它的专业名称叫固定式声学多普勒流速仪。只要在河流中发射声波,通过与水流的相对运动,就可以测量出水流速度,并能通过光缆将数据传回系统中。”韦广龙带着记者来到水文站附近一宽阔笔直的河段,指着江面对记者说,“但由于9月底遭遇了12年来最大的一次洪水,河底的光缆被冲断,目前仍在维修当中。因此我们必须到邕江上测量水流速度和水流量。”
上午9时,韦广龙走上“水文测船09”,从船中拿出一个“大疙瘩”,固定于船的一侧,沉入河中。“这是可移动的多普勒流速仪。将它放至水中,在河流断面上往返一次,就可以测量出邕江的水流速度与流量。”随后,船长将船开至河岸边,待船头方向与水流方向垂直后,便缓慢地开往河对岸,这时仪器也开始工作了。测船在河面来回测量一次需要近8分钟。为了在洪水期间提供更准确的水文情报,他们要在河面往返测量4次。回到岸边时,多普勒流速仪显示:河段的最大水流速度为2米∕秒,平均流量为8290立方米∕秒。
水文情报收集“全自动化”
回到办公室,韦广龙打开电脑桌面上的“南宁水文站实时信息监控”,系统回放9时18分,南宁邕江河段的5项基本水文数据:雨量0毫米,蒸发量0.4毫米,水位73.78米,流量8290立方米,土壤湿度38.8%。
韦广龙解释:“这是了解水文情况最基本的5项数据。通过这5项数据,就可以知道邕江水文的大致情况。从显示的数据看,邕江的水位是73.78米,目前仍处于警戒水位以上。”
据介绍,这套新设备是今年1月份购进水文站的,南宁水文站是广西首个试用该设备的单位。记者在办公室看到的只是设备的一部分,整套设备包括户外64平方米的水文观测场、水位台、信息发射平台和室内监控系统,以及置于邕江中的流速仪。
这套设备最大的特点是“全自动化”:目前除了水流量还须到邕江直接监测外,设备可以自动收集雨量、蒸发量、水位高度、土壤湿度4项基本数据,还会自动定时向自治区水文水资源局、水文水资源南宁分局以及下游各个电站发送南宁邕江河段的水文情报。
每天记录“水位日记”
水位是最直观的水文情况,也是市民最关注的一个水文数据。观测水位的主要场所是水位台,在里面,有一种仪器每天忠实地记录着水位的变化。
在离水文站不远的地方,记者看到水位台高高耸立于江岸边。打开通往水位台的铁门,记者走进了这个只有2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面摆放着3台“日记水位记”,发出“嘀嗒嘀嗒”的声响,正在以秒为时间单位记录着即时的水位高度变化。其中一台可以即时将水位数据传输回室内监控系统,另外两台则用于校对数据。
韦广龙向记者介绍了“日记水位记”的工作原理:“日记水位记”连接着一个沉于邕江的浮子,水位高度的变化通过浮子受到浮力的变化体现出来,带动“日记水位记”记录水位高度变化。
水文工作者除了在水位台内读取水位高度外,还需要在户外实地观测水位高度。在南宁水文站防洪大堤上,就矗立着13把从高到低竖立着的水泥柱,上面标着刻度,水文工作者称之为“水尺柱”。每天上午8时,水文工作人员都会先观察水尺柱的水位高度,得出结果后再到水文塔内校对“日记水位记”的数据,保证水位数据准确。
预测准确率要达80%以上
“上级部门要求我们对洪峰的预测准确率要达到80%以上。”韦广龙说,平时水文部门的职责是对江河水情进行实时监控。每天上午8时后,他们会把监测到的水情传输给相关部门。
在洪灾期间,除了监测外,更重要的一个职责就是预测洪峰到来的时间,即根据各项水情数据,预测未来24小时的水情,包括洪峰到达时间等水情资料,提供给上级部门和社会。一般来说,洪水越大,受到两岸阻力和电站调节的影响就越小,预测就会越准确。
韦广龙说,邕江南宁河段来水量受到上游左、右江的影响。除了根据测量数据判断外,他们还通过估计两江来水量汇集到达邕江,预测洪水流量和预测洪峰到达时间。
在11月的这场洪水中,原预计洪峰将于5日下午5时左右到达南宁。但由于上游宁明和扶挼两县的降雨量减少,也就减少了了邕江的来水量。最终洪峰在5日中午1时就已到达南宁,洪峰持续时间也较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