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宁机场如今的候机室大厅十分宽敞。何定坚、龚文颖摄

11月20日,南宁机场一新型飞机映入乘机旅客眼帘。何定坚、龚文颖摄

上世纪60年代,南宁机场候机室的工作人员为乘客服务。(资料照片)

上世纪70年代南宁机场旧候机楼一景。(资料照片)

上世纪80年代机场的空中指挥塔。(资料照片)

如今市民坐飞机已不是“新闻”。何定坚、龚文颖摄
>> 更多本网50大庆图片报道
南宁机场,从狭小简陋到具有现代化气息,从偏于一隅到与国际化接轨,从遥不可及到日益平民化,这个过程花了30年。机场的变化折射出改革开放30年来南宁市的发展轨迹。
南宁市第一次出现飞机是在1928年夏天,广东军方试办民航,并派出一架水上飞机飞到南宁,降落在南门外商埠对面的邕江江面上。许多市民扶老携幼前往观看,盛况空前。
1929年,位于现今民族大道一带的邕宁机场开始修建,这便是南宁机场的前身。4年后,广州—梧州—南宁—龙州—河内航线开通,这也是中国的第一条国际航线。由于邕宁机场场地短窄,1958年底,广西在吴圩一带选址建设新机场,并于1962年建成使用,邕宁机场从此改名为南宁吴圩机场。因为当时乘客极少,飞机经常缺载,为了保持飞行平稳,有时机舱里还得装上石头或沙袋。
1980年,中国民航开始走企业化道路,给南宁机场带来了强烈冲击。1983年,由于桂林民航业发展迅速,民航广西局机关从南宁迁至桂林,南宁机场改设航站,这也是全国省会城市中唯一一个设为航站的机场。
当时的飞机仍然“高高在上”——只有县处级以上干部,出具单位介绍信才有资格购票。由于机票难买,在不少市民眼里,机场售票处主任是机场最大的官。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普通市民才享受到乘飞机的待遇。当时南宁机场的服务质量在全国赫赫有名,候机室里的“三送”即送报纸、送毛巾、送茶水服务,令旅客们称赞不已。虽然当时南宁机场只有三叉戟型飞机等较陈旧的机型,但客运量仍急剧上升,1972年旅客刚突破1万人次,到1987年增至7万余人次。
上世纪90年代起,我区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南宁机场也停航扩建,提高运量。1991年后,南宁—香港航班开通,中断13年之久的北京—南宁—河内国际航线复航,南宁通往西南、东南和东北的航线也接连开辟。
为了使乘客享受到更舒适的候机环境,1995年,南宁机场兴建新候机楼,并从1997年使用至今。上世纪90年代初,南宁机场先后在区内各城市开设了售票点,并加入票务计算机网络联网,办理联程和回程机票业务,“一票难求”的历史不再。
2003年,南宁机场挂牌成立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公司,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后,南宁机场成了连接南宁与东盟各国的交通枢纽。近年来,南宁机场不断开辟面向东盟国家和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国际航线。新世纪的南宁机场实现了“三个100万”:2002年旅客年吞吐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次;2006年突破第二个100万人次;2008年旅客年吞吐量已突破300万人次。
旅客们能“飞”到的城市更多了,目前南宁机场开通了44条航线,其中国内航线34条、地区航线1条、国际航线9条,每周起降近700个航班,飞往国内外41个城市。
今年,南宁机场将对航站区进行改扩建,预计能满足年吞吐量600~800万人次的需要。昔日难得一见的飞机,如今已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改革开放30年的各项成就,在飞机的起起落落间,凝为一个缩影。
相关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