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这个词,对如今的南宁市民来说已经不陌生。市民们理财的方式也有很多选择:炒股、买基金、炒楼……这在二三十年前,是一般市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大家的心中,这是属于“投机”的一类。
邓承毓,广西最早一批从事个人理财的国际金融理财师。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般市民最主要的“理财”就是将略有盈余的钱存入银行“吃利息”,“能够站在银行铁栅栏外存钱的人,心里都很自豪”。而银行的业务,主要就是存取款。
邓承毓就职的中国银行广西分行是2000年才开始设立理财中心的。“在广西,那是属于比较早成立理财中心的银行。”邓承毓说。他介绍,金融界的人士曾根据理财的法则计算过,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每8年,中国的GDP就会翻一番,人民的生活有一个飞跃。现在回过头看确实如此。1978年后的第一个8年,即1986年,中国开始出现了万元户,部分人开始有了商品意识,有了对电视机、录音机等商品的需求;第2个8年,中国实行房改政策,开始自己买房的人多了,拥有自己房产的人也多了;2002年后,人们又开始了对车的消费,从摩托车转向了小汽车。可以说,每一个8年,人们的经济生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正是有了这样的经济基础,个人理财才有了诞生的市场。
虽然当时广西有了理财中心,但当时由于国内教育并没有这样的专业,理财人员都是从银行业里抽出来的业务人员。“说实话,那时别说客户不知道什么叫个人理财,我们自己也不太清楚。”邓承毓说,他所在的银行理财中心开始主要开展3项业务:消费信贷、打新股(即客户自己筹集资金,由理财中心通过跟证券部门联系申购原始股进行买卖)和外汇买卖。
邓承毓的第一个个人理财客户已是2005年。那年,他刚刚参加了全国首批国际金融理财师培训班,自己也开始对个人理财有了真正的理解。当年,那位客户手上有几百万资金,不知道往哪里投资,而当时股市又低迷,得知银行有理财师,就来咨询。邓承毓针对他的资金情况和风险承受力,主动给他做了一个个人理财规划,将他的资金做多途径投资。通过两年的合作,这位客户投资的两三百万元资金挣得最多时达到上千万元。
邓承毓表示,虽然现在理财中心做个人理财规划的对象是50万元以上的客户,但客户量并不少,客户的职业也变得广泛了,有个体工商业者,有大企业的老板,也有IT等行业的白领。理财的范围也广了,除有投资的外,还有针对养老的,针对子女教育的,或者住房计划的等等。“过去我们的理财团队只有六七人,现在已经有上百人。银行的模式也在改变,从以前只有存、取款的柜台人员,到各银行都有了大堂经理、矮柜人员,他们都可以给一般的客户进行理财上的指导。人们到银行,也不再只是办理存、取款业务,还可以购买基金和其他理财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