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秀区长塘镇群众以传统民俗喜迎自治区50周年大庆及首届乡村旅游美食节。卢大清摄

咬犁头表演技惊四座。卢大清摄

光脚踢开火炭取铁犁头。卢大清摄

晚会道具乡土味十足。卢大清摄
一色妇女,舞起用芭蕉叶编成的火龙;几条汉子,用牙齿咬起5公斤重的火红铁犁头——这不是街头杂耍,而是一场充满民俗味的晚会。晚会的时间是11月24日,主角和观众是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的壮族群众,他们想以此来庆祝自治区成立50周年和首届乡村旅游美食节的开幕。在喜庆的鞭炮锣鼓声中,整个小镇的热情被激活点燃……
芭蕉火龙游街祈福
晚会的“主场”设在长塘镇政府灯光球场,当晚场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人们在翘首期待着那条象征着富裕平安的香火龙出现。村头一座庙宇里,芭蕉香火龙正进行“画龙点睛”仪式。整条龙由芭蕉叶编织而成,浑身插满点着的香火。舞龙者全是女性,仅着短裤和草鞋,头上腰上都裹着芭蕉叶。她们个个面部涂彩,神情肃穆。
“画龙点睛”仪式结束后,鞭炮响起来,震耳欲聋的锣鼓也敲打起来,赤脚的舞龙者们便随着唢呐的节奏整齐起舞。大家踩着舞步游到街上,此时,各家各户已在家门口摆满了鸡鸭水果等祭品。虔诚的老人们抓起大米,撒向香火龙和人群,人们欢快地追随着香火龙一直走进了会场。
据传,很久以前,壮族先民遭遇大旱,满眼荒芜,无以充饥。当时,灾民们发现一片碧绿的芭蕉树,于是取食芭蕉树,得以存活。此后,人们便用芭蕉叶编织成龙加以敬奉,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牙咬犁头技惊四座
香火龙带给人们温馨吉祥,而咬犁头表演则带给大家惊险刺激。会场中,一堆篝火在熊熊燃烧。火堆里,几个铁犁头(耕田农具)已被烧得通红。表演前,表演者虔诚地跪在师傅面前进行神秘的仪式,这被称为“召将”,意为邀请天神来帮忙,让它们和咬犁头的法师们一起战胜妖魔。
表演开始了,人们伸直脖子,屏住呼吸。表演者赤脚踹开了燃烧的木炭,露出了烧得火红的犁头。一声仰天长啸后,表演者俯下身去,用牙齿咬住犁头的一端,然后起身。观众席上,掌声雷鸣般响起。表演者咬着犁头,在掌声中绕场一周。火红的犁头慢慢冷下来了,掌声却还经久不息。据表演者介绍,这些烧得火红的铁犁头,温度约上千摄氏度,而表演者用牙齿咬着铁犁头却毫发无损,令人叹为观止。
咬犁头缘于一个孝子救母的故事:族长夫人被妖魔抢走并关进一山洞,族长带领儿子和族人攻打山洞救人,未果。儿子救母心切,把犁头烧红后,咬在口中,模仿着牛叫的声音冲向山洞。于是山洞被攻破,妖魔被消灭,被困母亲被救出。后人们传承了咬犁头的绝技,以祈求逢凶化吉。
乡村晚会乡土味浓
小镇上的晚会自有小镇风味。当晚的晚会,没有领导致词,也未安排领导前排就座。当晚的观众主体完全是小镇的群众,台上台下其乐融融。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传承民俗和熏陶下一代,组织者们还煞费苦心地将镇上小学的学生悉数组织来,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民族文化。
晚会既有现代歌舞,也有乡土味十足的表演。演员们结合镇上的土特产,在表演中展示了甘蔗、水稻、香瓜等农作物。演员们还背着书包或手持锄头,在台上展示了乡村人们的生活和劳动场景。一名演员举着一张硕大的肥猪图片参演时,逗得观众们乐开了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