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50大庆]老电力工程师感叹广西电力事业巨变

 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50大庆报道 黄俪 通讯员 向建军 程华玲     

看着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绿城,看着霓虹灯闪烁下的都市夜晚,市民尽情地享受着丰富的夜生活,从事电力事业45年的高级工程师王文中感慨油然而生。这位“老电力”目睹了广西电力事业几十年的不断飞跃发展。

过去唯一的“家电”是电灯

1963年,刚从学校毕业的王文中被分配到南宁供电所(南宁供电局前身)。当时居民家中所谓的“家电”实际上就是一两盏电灯。那时蜡烛是家庭必备品,因为晚上停电就如家常便饭。在当时的主干道朝阳路上,隔六七十米才有一盏钉在木杆上的电灯。那时大多数年轻人的“夜生活”,不是就着昏暗的灯光或跳动的烛火轮流看书,就是和左邻右舍在屋外聊家常。

王文中记得,当时用电相当困难,整个南宁的生产、生活用电,全由当时的一电厂和二电厂总共1200瓦的电机供电,其供电量比现在一个小型工厂的用电量还少。那时几乎没有什么工业,生产用电多为保障农业水利,居民家中仅有的几盏灯泡也已是超负荷运行,线路猛跳闸。王文中说,那时生产生活都只能“停三开四”地省着用电。

1965年,尽管西津发电厂20万千瓦发电机组开始向全区多个地区发电,但是能送到南宁的也只有几万千瓦电,“就像吃饭点了盐,却不咸”,工厂用电总也“吃不饱”。

家庭用电量翻了上百倍

1975年,王文中所在的单位买到了一台黑白小电视机,尽管电视机的用电量和一盏灯泡差不多,但大家还是省着用,不大敢开电视机。

到上世纪80年代,居民的生活用电才稍微有了好转。“那时停电次数开始减少,一些人的家中开始用起了万宝冰箱,到上世纪80年代末,洗衣机也开始逐步走进家庭。”王文中说,上世纪90年代后,大化电厂、岩滩电厂开始陆续送电,而南宁供电局也逐步在城市四周及中心建变电站,解决了“有电进不来”的难题,居民生活用电情况开始逐步正常化。

王文中说,50年来,居民家庭电器用品从两盏灯,约100瓦,到冰箱、彩电、空调、电热器、充电器等等,用电量达到了几千瓦甚至几十千瓦,翻了100多倍。

电力供应可靠性不断增强

王文中说,虽然供电量再提升,也常常很难赶上社会发展需求,要想达到一个平衡点,电力部门还须随社会发展变化继续增强实力。王文中告诉记者,现在基本上很少出现电力超负荷跳闸情况,供电部门需要加强的是电网的抗自然灾害能力。

今年初,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凝冻灾害席卷八桂大地,电网设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广西电网公司根据应急预案要求,紧急调集发电车、柴油发电机组共1068台投入灾区保供电,同时调集1000多人昼夜抢修,确保了灾区乡镇以上居民春节用电,并很快使受灾停电的县、乡、村、屯全部恢复正常供电,复电率100%。

广西电网在罕见雪凝灾害的严重破坏下迅速恢复,上半年广西电网完成售电量319.2亿千瓦时,增幅达到27.5%,位居全国第二,使广西经济得以复苏。此外,广西电网还形成坚强的环网结构,已实现检修不停电。

相关链接

广西电力发展大事件

1958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建设广西第一项大中型水电站——西津水电站,广西电网建设的序幕就此拉开。广西第一条110千伏线路金城江-大厂110千伏线路开始施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龙江、融江的水电进行开发,合山、田东两座坑口电站的建成使广西电力工业如虎添翼。南柳电网随之扩展到河池、桂林、玉林、钦州等地,形成了今天广西电网的雏形。有了电力的坚强支撑,广西的榨糖、有色金属冶炼、水泥、机械、纺织等支柱产业开始崛起。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红水河梯级电站和来宾电厂相继开工,拉开了广西大规模电力建设的帷幕。

2002年底:主要供电负荷中心从南宁、柳州等中心城市,逐渐扩至桂林、玉林、梧州、北海等城市。广西形成了500千伏超高压“8”字形环形电网,通过天广、天贵等线路与广东、贵州、云南联网运行,初步形成广西“西电东送”格局。12月,广西电网公司成为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的子公司,广西电网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2005年至今:2005年,广西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成为广西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至今,主电网已经覆盖全区14个地级市及所辖的100多个县,500千伏系统形成“日”字型双环网结构,南宁、柳州、桂林等14个网区全部实现220千伏“手拉手”环网供电。此外,北部湾沿海地区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钦州久隆变电站已投入运行,钦州燃煤电厂、防城港发电厂500千伏送出工程、500千伏玉林变电站扩建工程、南宁邕州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为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提供充裕动力。

相关专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