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探访“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宜州屏南乡合寨村

老樟树成为历史的见证。资料图片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见习记者 覃琳慧 

  “村民自治一枝花,她在合寨发新芽,民主选举好领导,小康路上大步跨”。这是刘三姐的故乡——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村民最喜欢的一首山歌。1980年,合寨村村民制定《村规民约》,成立村民委员会,率先实行村民自治。今年11月28日,时隔28年之后,记者来到合寨村,透过小小村寨的这个窗口,追寻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历史足迹。

  老樟树成为历史的见证

  走进合寨村,一棵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老樟树映入眼帘。它就是村民自治首开先河的见证。1980年2月5日晚,就是在这棵老樟树下,亮起了一盏马灯,当时的大队党支部书记蒙宝亮主持了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会。

  2008年11月28日,第一任村委会主任韦焕能回忆说:“大伙坐在树下,七嘴八舌,有的说‘大队的人连村里的那一片林子都忙得看守不过来,哪有时间管我们这里的事呢’;有的说‘快春耕了,水渠总该理一理,人畜也不能每天都趟过村前这条小溪吧?这些事没有人管只能自己管’。”

  要管这些事总得有一个组织,有一个“名分”,有人牵头去办。那么这个组织叫什么呢?

  当时有人提议:“大队叫管委会,我们就叫个村委会——城里人叫居民,村里的人不就是村民吗?村民委员会这个称呼,既符合村里实际,又符合我们的身份。”最后,经过合议,与会的代表作出一项决定:通过群众选举成立“村委会”。 

  1980年2月6日,村前的球场上搭起了松门,拉起横幅,全村143户人家的代表一个个走上前,签名盖章并按上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历史序幕。经过群众投票选举,韦焕能当选第一任村委会主任,并通过了“村规民约”。一种适应家庭经营生产形式的新组织,就这样在一个偏僻的壮族山村里诞生。合寨村也由此成为“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 

  此后,宜山、罗城各地纷纷效仿。作为中国农民创造的一种基层民主体制,它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民政部等迅即派出工作组进行实地考察,充分肯定了广西农民的创举。1982年12月,重新制定的《宪法》中,确立了村民自治的基本原则,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正式认可了村民委员会的合法地位。

  走过28年自治路

  现任合寨村委会主任的韦向生说:“我们能真正在自治中发展,靠的是‘议事会’和‘明白墙’。” 

  “议事会”即“村民代表会议”,是1982年成立的,由村民代表推选曾担任乡村干部的有威望的老人、参政议政能力强的党员以及部分现任村干部组成。村里重大事情必须通过“议事会”讨论研究。作出的决定,经村民会议通过后才提交村委会办理。“议事会”每个季度开一次,20多年来从未间断过。

  2003年,合寨村集体林场因管理不善,出现了“只砍不种”的现象。当时,合寨村村委会提出:将林场卖给个人,用拍卖所得资金为各屯修路。“议事会”对此进行讨论时,多数人表示反对,认为林场是集体财产,不能轻易放弃,而应收归村委会管理,指定专人负责,让全村人得到长久的利益。最后,村委会执行了“议事会”的决定,如今,合寨村1850亩的集体林场每年为村里创收10多万元。

  每年初,合寨村的村民们总会汇集到村民委员会所在地,争相观看最新公布的“政务公开”、“民主管理”专栏墙报。

  合寨村的村委会允许村民按程序查看村里的账目,要求村干部如实回答村民提出的问题。村委会还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敏感性问题,村里重大建设项目定时向村民公开。

  记者看到,合寨村委会设立的村务公开专栏,密密麻麻占了几个墙面,内容包括财务公开、村民自治事务公开、协助上级的政务公开、村民意见征询与反馈情况公开等。群众称之为“明白墙”。村民蒙胜同表示:“我最关心村里面的财务开支,每一笔开支,都可以在‘明白墙’上看得到。”

  它是一个历史的缩影

  这些年来,通过实行村民自治,合寨村解决了村里用电、用水、校舍修建、硬化道路、水渠、安装闭路电视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如今,全村有九成以上的农户安装了闭路电视,七成以上的农户住进了钢混结构的楼房。村民年人均收入由1980年的57.83元提高到2007年的3050元。村里还投资50多万元,兴建了老年人活动中心、五保新村和村委会办公楼等一批新的活动场所。

  据现村委会主任韦向生介绍,村民之间有小矛盾小纠纷的,再不会像早些年一样“用嘴巴和刀棍解决”,而是主动地找村委会调解。

  如今,在合寨村各项硬件设施逐渐完善的情况下,村委会也越来越注重发展村民素质文化教育,并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力求提高村民的各方面素质。韦向生说:“明年的2月份就是我们村的‘村规民约’实行30周年,我们准备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来纪念我们村民自治的开始。”

  看着合寨村的“小洋楼”、“大操场”,还有一脸自豪的村民,记者也被这新农村的新气象感染。

 

 相关专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