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维稳“第一道防线”
——田阳县推行“农事村办”纪实之三
在田阳,哪家有磕磕碰碰、哪村有矛盾纠纷,“农事村办”服务站的工作人员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宣讲法律、疏导不满情绪、化解疑难心结……有效地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了萌芽状态。他们用辛勤的汗水,筑牢了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巧服务广排查 纠纷化解在基层
“全靠‘农事村办’,我们三年来第一次坐在一起!”头塘镇百里村村民陈桂仙与黄建标当着全村老少喝下“和解酒”,不好意思地说。黄建标因经常高音调播放歌曲,引起邻居纷争持续3年有余,村干多次调解未果。去年10月村里开办“农事村办”服务站后,服务站通过法律服务中的流动调解庭工作人员多次到两家了解情况,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在短短5天内就排解了这一项纠纷,让两家人握手言和。
头塘镇干部告诉记者,“农事村办”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做到“一般矛盾不出村”。办法有二:一是“农事村办”服务站工作人员根植于群众当中,威信高,对本村的情况知根知底,一有纠纷矛盾或苗头发生,很快就能拿出解决的办法,化解矛盾。2008年1月至今年2月,全县共排查调处民间纠纷309件,调解率100%;调解成功292件,成功率94.5%。全县为基层提供法律服务256件,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1019人次,没有发生民转刑案件,没有因民间纠纷引起群体性事件、群体上访事件。
二是县司法局、法院、法制办、调处办等部门形成合力,组成“农事村办”法律服务工作组,重点以建立“流动调解庭”和“流动警务站”为载体,分赴村屯开展法律援助、普法宣传、调解纠纷等服务。近年来,法律服务人员先后18次深入到古美村、琴华村、平泗屯等10个服务点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宣传工作,现场调解民间矛盾纠纷5件,解答法律咨询等。
两个办法双管齐下,提高了全民的法律意识,从而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法律服务工作组人员对去年10月在那坡镇永常村开展的矛盾纠纷排查活动记忆犹新:“如果没有开展经常性的大排查,这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工作组到该村排查问题时,了解到群众因土地纠纷准备上访,立刻召集情绪激动的村民开展思想工作。两个多小时后,情绪激动的村民对法律政策表示理解,一起组织上访事件终于得以平息。
听民声解民忧 矛盾解决在源头
“农事村办”工作服务站充分发挥畅通民意的渠道作用,热心为群众服务,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及时把矛盾解决在源头、解决在萌芽状态。
“大妈,我们给您送这个月的补助来了!”头塘村党员义工黄文英的洪亮声音在门外响起,让60岁的黄妈彩行又惊又喜。过去,由于远离乡镇,每次上民政部门办事,劳累和路费都让她憋着一肚子怨气。“农事村办”服务站了解到情况后,派出党员义工为她解决了这一问题。帮老人挑满一缸水后,黄文英说:“您家缺劳力,春耕的事就交给我们吧。”黄妈彩行一下子说不出话来,感激的泪水流淌在脸颊……
正是这些覆盖全县各村的“农事村办”服务站确保信息上下畅通,让群众感到冤屈有处申、苦楚有处诉、事情有人管、问题有法解、矛盾有人化。“农事村办”服务站因此也成了党委、政府的“情报所”、“信息箱”和干部群众的“连心桥”,不少群众主动加入“治安中心户”、治安协防员、调解员行列。目前,全县共有“治安中心户”1123户、治安协防员2397人、调解员914人,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仅头塘村“治安中心户”杨超明就调解民间纠纷8起,制止打架斗殴、赌博等违法行为16件,为派出所提供案件线索8条,协破刑事案件两起,向群众发放法制宣传资料600多份,及时把民间矛盾纠纷的小火星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是维护农村稳定、预防新矛盾产生的重要一着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该县不少外出打工青年返乡后,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成为农村的不稳定因素。对此,田阳借“农事村办”工作机制走了一步积极主动的好棋:联合县乡农业、科技部门下乡送技术、办培训班,及时引导返乡青年学知识学技术,帮助他们掌握回乡创业的一技之长。各“农事村办”服务站也于春节过后,纷纷举办“返乡农民工养殖科技培训会”,吸引了大批返乡农民工参加学习培训。
坡洪镇央律村返乡农民工小李自参加村里举办的“返乡农民工养殖科技培训会”、学到有关配种繁殖和幼兔护理方面的知识后,开始了养殖创业。像坡洪镇央律村这样,全县各“农事村办”服务站共举办各类就业技能培训5期,培训返乡民工1000多人,配合县一级劳动服务部门使1338名民工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岗位。
“农事村办”,真正做到了办农事、安民心、关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