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武鸣:文化“红线”串乡村文明新风扑面来

作为广西两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县(区)之一,武鸣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性组织开展“663”文体工程,逐步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的群众文化活动新格局。这些活动,犹如一条“红线”,将县乡村三级串连起来,不仅凝聚了人心,增进了感情,还极大提升了农村文化生活的水平,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

所谓“663”文体工程,第一个“6”即武鸣县委、政府精心打造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圩、新创民歌大赛、“泥土芬芳”文艺汇演、千人书画比赛、全民健身周、体育运动会“六大盛会”;第二个“6”为各个乡镇积极搞好的“六个100”,即100支业余文艺队、100家文体中心户、100场文艺演出、100场电影晚会、100场篮球比赛、100场棋牌比赛;“3”则是各村委(社区)每个季度举办的“3个一场”,即一场文艺演出、一场电影晚会、一场篮球比赛。

时逢初夏,阳光明媚。武鸣文化广场上,一场小型“歌舞会”正在进行。“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几十名老人围聚在一起,和着音箱里传来的悠扬音乐声,齐声欢唱。每周三、六、日上午,老人们都会聚集到这里唱歌跳舞。70岁的赵树生乐呵呵地说,过去没有组织这样的活动,总觉得很闲,不知道该做什么,现在每周都有固定的活动,生活变得充实了许多。

由于该县里建、府城一带的村民有唱山歌的习惯,为了让群众尽情放歌,当地工会专门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固定场地,除每月的山歌会外,还组织在每年的五一、国庆等节假日定期举行山歌比赛,附近的锣圩、双桥等乡镇的群众也被吸引前来,场面热闹非凡。   

在“663”文体工程中,一批“民间艺术家”脱颖而出——“西部歌王”李超元在2007年央视除夕名牌栏目上放歌;被称为壮乡小百灵的“尼达妮”合唱团演唱的原生态山歌《壮家五色饭》,荣获第二届中国儿童音乐节声乐类金奖和新作品创作一等奖,并代表广西参加2006年度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

在新农村建设中,武鸣县在积极提升经济、环境等“硬实力”的同时,文化“软实力”也因“663”工程而得到全面加强,一股文明和谐团结的新风扑面而来。

“实施文体工程后,锣圩的民心凝聚了。”锣圩镇副镇长潘采吉动情地说。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活动既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又培养了感情。

原来,该镇培联村和济力村因用水问题产生积怨,村民两年多互不来往。从培联村到济力村,尽管只有两公里远,但如果不修路,村民要绕道12公里才能到达济力村。

在镇里举行的一次农民运动会中,两个“冤家”竟然聚首了——在象棋比赛中,两队调兵遣将,运筹帷幄,一路杀来,竟会师于决赛。决赛前的第一次握手,双方“主帅”露出了一丝笑意。结果,培联勇夺第一,济力第二。颁奖时,两村人再一次握手,哈哈一笑,泯了恩仇。2005年,连接两村的一条沙土路修通;2006年,沙土路变成水泥路,两村人走得更近了。

如今,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于是,武鸣县通过“663”工程挖掘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培育了一支“带不走”的文化团队。

该县建立的100支业余文艺队、100家文体中心户,聚集了大量的“乡土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源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培养与鼓励这些“乡土艺术家”,让他们在舞台上“唱主角”,满足他们自演自赏、自娱自乐、自我发展的精神追求,从而改变以往简单的“送文化”下乡形式,实现了“送文化”与“种文化”的齐头并进。统计显示,2008年,武鸣全县各镇共组织举行镇级电影晚会227场,文艺演出216场,山歌赛56场,篮球赛1201场;村级电影晚会235场,棋牌362场,文艺演出429场,文体活动村屯普及率达98%。

武鸣县还巧妙地以“663”工程的系列活动为载体,把文化科学地融入文艺演出之中,通过文化大餐的形式,使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变化。今年以来,仙湖镇通过到村屯举办电影晚会的形式,宣传利用好田好地种蔗的好处,新增甘蔗种植面积6000亩。(纪哲  张华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