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惑更解难 关爱促和谐
——来宾市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综述
近年来,来宾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围绕“平时有人访、惑时有人解、难时有人帮、病时有人探、终时有人送”的要求,着力构建“党报、互助、信贷、培训”四大平台,完善工作体系,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把关心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工作落到了实处。
以党报平台为支撑,在思想上帮党员释惑
来宾市8万多名党员中七成以上是农民、城镇居民和企业职工。针对这些党员居住分散,学习资料缺乏,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的渠道不畅,开展经常性学习困难等突出问题,该市从财政和留存党费划拨专项资金,依托市委机关报的资源优势,创办《来宾日报》农村党员版和企业社区党员版,每月发行两期共6万多份,免费发送到全市农村党员和企业社区党员手中,极大地丰富了基层党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搭起了党员获取信息、接受教育、沟通交流的新平台。
同时,开展“五必访”活动,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党员生病住院或亡故、家庭受灾或发生意外、生活遇到特殊困难、不履行党员义务、需要党组织关心和帮助解决问题的五种情况下,必须派人深入党员家中走访慰问,了解情况,协调解决。今年以来,全市有6583名党员干部参加“五必访”活动,访问党员6733名,为党员解决实际问题3958个,让党员切身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
以互助平台为保障,在生活上帮党员脱困
2006年4月,来宾市委决定在市、县(市、区)党委、市直工委创设“党内互助金”,以“党内自筹、党员自愿、定期募集”的方式筹集资金,对缺乏生产资料、子女入学缴费困难、受灾和生病造成家庭困难的党员进行资助,得到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响应,共募捐资金184.52万元。党内互助金创设3年多来,共资助生活困难党员3277人,发放金额85.7万元。今年3月,市委组织部会同市卫生局、残联开展“老党员复明行”专项活动,从党内互助金划拨经费10多万元,对患白内障的生活贫困老党员实施复明手术进行补助,使43名老党员重见光明。
2007年初,该市又在市县(区)司法局、律师事务所及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服务中心设立党员维权工作接待站,在各基层司法所设立党员维权工作接待点,各村民委安排一名党员作为党员维权工作信息联络员,形成覆盖全体党员的法律维权网络。今年以来,在开展党员法律服务活动中,全市共帮助党员拟写法律文书200多份,免费为党员提供法律咨询5000多人次,为生活贫困党员免费提供法律援助行政诉讼案8件、刑事案15件,调处党员群众纠纷400多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6%。
以信贷平台为依托,在生产上帮党员解难
去年5月,来宾市在全区首创“党员信贷”业务,以优惠利率及党内互助金贷款贴息的办法,向缺乏创业资金的党员提供信贷支持。今年,又将返乡农民工、城镇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纳入“党员信贷”扶持范围,给予信贷支持及贷款贴息。开展“党员信贷”业务以来,全市共发放“党员信贷”金额6398万元,惠及1499户,有效地解决了党员发展资金缺乏问题。如象州县石贵村14户党员去年通过“党员信贷”贷款30多万元,创办了年产1万公斤的生态腐竹厂和年出栏600头的规模养猪场。今年该村党支部又借助“党员信贷”创办了农家乐旅游项目。
在拓展“党员信贷”业务的基础上,该市还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有能力的党员与困难党员结对子帮扶。对城镇生活困难党员,为他们寻找就业机会,帮助尽快就业;对农村生活困难党员,为他们寻找适合发展生产的项目,帮助脱贫致富、科学致富。如金秀罗香乡琼伍村党员、养猪大户李善林,义务担任赵振升、陆金锋等农户的技术顾问。在他的帮扶下,琼伍村有5户年出栏肉猪60头以上,8户年出栏20头以上。目前,全市有5500多名党员与生活困难党员结成“一帮一”、“多帮一”对子。
以培训平台为阵地,在技能上帮党员提升
为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自我发展能力,来宾市围绕大规模培训党员工作,不断加强培训阵地建设,拓宽培训渠道,构建起市县乡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在培训内容上,遵循“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突出针对性,使农村党员“学得懂、学得快、用得上”;在培训渠道上,依托党校、职校、基地示范、生产现场、农广校、专业协会、农家课堂、远程教育等阵地,实现培训的全覆盖,确保实现农村党员每年轮训一次以上,参训党员基本上掌握1-2门实用技术。尤其是针对今年外出务工农村党员返乡不断增多这一现状,大力开展特色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操作等培训,全市共对2万多名返乡农民工党员进行就业和创业培训,占全部返乡农民工近一半。如兴宾区通过实施“春风行动”培训暨劳务招聘会,举办农民工转移培训班、创业培训班、失地农民培训班共30多期,培训农村党员群众4000多人(次)。金秀瑶族自治县大力实施“66”培训工程,通过开展食用菌栽培、茶叶种植和采摘、蔬菜水果种植、生姜种植、药材种植、特色养殖六大特色产业有关技术培训和电脑技能、酒店服务、电焊技术、雕刻工艺、服装设计、维修电工六大职业技能培训,帮助3629名返乡农民工党员实现了创业或再就业。
以四大平台为载体开展关爱党员活动
推动了党内和谐,促进了社会和谐
一是增强了党员责任感、荣誉感。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了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党员队伍出现了“五多五少”好局面:主动向组织汇报思想的多了,私下发牢骚、乱议论的少了;主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多了,群众意见和上访案件少了;主动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多了,工作消极的少了;积极学技术、上项目勤劳致富的多了,无所事事、不求进取的少了;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婚丧事简办的多了,铺张浪费的少了。
二是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亲和力。关爱党员活动,使有困难的党员得到关心和照顾,使有能力的党员提升了致富的本领,使全体党员在思想上、感情上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极大地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农民群众看到关爱党员活动为党员带来的实惠,党员的先进性得到体现,致富能力得到提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为壮大党员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促进了党内民主、和谐。开展关爱党员活动,不仅在生产生活上解决了党员的困难,更重要的是通过党内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架起了党员之间的“连心桥”;通过发扬民主,营造了党内以诚相待的浓厚氛围,党员的个人意愿、自由意志可以得到完全地表达,使得广大党员心情舒畅、团结协作、和谐共事,实现了党内和谐并且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罗旭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