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桂林:有效地开发利用土地 让利民工程更惠民

广西新闻网记者覃柳丹  通讯员 陶琦 李欣松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物质基础,如何更为有效地开发利用土地?桂林市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通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不仅实现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还极大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产出水平,农民收入更是得到了大幅度增加。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土地开发整理”或许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但对于桂林市该项目区的老百姓来说,它却是“提高产量、增加收入”的代名词。

  其具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是一项利民惠民工程。

  目前,桂林全市已完工和正在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18个,总面积8040.60公顷,总投资1.53亿元。至今年3月底,共完成农田生产道路建设339.8公里,灌溉沟渠建设499.8公里,田间桥涵、渡槽建设225座,护堤建设21857米。其中,龙胜平等、临桂花堽、兴安湘漓3个整理项目已通过自治区验收。  

  科学设计 促农增收  

  在兴安县溶江镇半圩村土地整理项目区内,随处可见由几块水泥板搭在田间水渠上的简易小桥,别看它其貌不扬,却可以承载20吨农用货车通过,同时具有巧妙的排灌功能。

  这种小桥设计的灵感源自灵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的巧妙自然分水方法,桥身一侧建有一条水槽,连接与桥下水渠垂直相向的另一条水位较高的田间小水渠,水槽在桥的两端又分别有一个水口,两个水口形状不同大小不一高低不等并连接着不同坡度设计的水道,水槽中还有一处略小的垂直向下的出水眼。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 

  “可以说,设计合理、科技含量高是桂林市土地开发整治发挥更大效果的重要因素。”桂林市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主任龙福堂说。

  为了让项目更加利民惠民,桂林市国土资源部门还不断尝试将“一村一品”产业引入实际操作,将良田与产出效益有机融合,收效颇丰。

  雁山区茶江村就是受益者之一。小山村不仅成为远近闻名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村民还春种水稻秋种菜,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两不误。

  在新疆,有个盛产葡萄的吐鲁番。在桂林,也有一个“南方吐鲁番”兴安县。当地本是传统的水稻区,但大片相对干旱的坡地非常适合葡萄种植。因此,在进行这些地块的土地整理项目设计时,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都是围绕葡萄种植所需的生产、经营条件设计。

  如今,巨峰葡萄种植已成兴安的支柱产业之一。更让农民高兴的是,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土壤综合质量好了,增产的葡萄让每亩多产出2000元。前来收购的农用货车也直接开到地头,为农民提供了经营的便利。

  在全州县黄沙河镇石城村土地整理项目区,村民吕冬明2008年种了6亩水稻,收成比往年提高近两成。还让他津津乐道的是,除水稻增产增收外,特色农业“稻田养鱼”也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全州的特产禾花鱼由于放养于稻田中而得名,放养鱼苗的稻田不能喷洒农药,化肥的使用也受限制。这样生产出来的稻谷和鱼都是绿色食品,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

  这些针对稻田养鱼进行的土地开发整理,在增加耕地的同时,也使土地的肥力大增,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荔浦芋和荔浦马蹄(荸荠),同样受益于土地整理项目的“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引导。  

  以人为本 让民受惠  

  2009年3月18日上午,湘漓镇洲上村和灵源村村委为兴安县国土资源局送来了锦旗,感谢土地整理项目让两村的田间道路和农田水利得到很大改善。

  原来,兴安县每到春耕备种时总逢雨季,由于田间排水沟不畅,田间小路经常被淹,极不方便耕作,为此很多村民选择只种一季水稻。洲上村委老宅村村民小组长蒋聘辉说,以前每到这个时候,村里挖水沟灌溉或排水总闹出很多矛盾。现在好了,土地整理项目帮农民把水沟都修成了“三面光”,沟里不长草,也没有淤泥,排水灌溉都很畅通,村民的纠纷也因此得到解决。“2008年的春耕生产就没有出现水淹路面现象,村里将近一半的村民因此改种了二季稻。”

 下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