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桂林:有效地开发利用土地 让利民工程更惠民

  在桂林市实施土地整理过程中,“以人为本,让民受惠”贯穿始终。

  石碑村内修道路是湘漓镇土地整理项目之一,由于村里有口水井在离路边不足3米的地方,不仅影响通行,且井水极易受人为污染,但这口井又是方圆几公里村民的饮用水源。要修路,惟一的办法是深挖并用涵管将井水引出,再浆砌上来。然而该项目不在预算之内,突然间要群众集资实施工程,难度极大。为此,该县国土部门急群众之所急,破例从项目不可预见费中列支,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

  在桂林市雁山区,尽管新城区建设一年比一年扩大,落地项目一年比一年增多,但雁山区耕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因不断开垦补足,连年增加。从2003年至今6年间,该区审核上报的建设用地和农民住宅用地中,对少量占用耕地的,都及时进行开垦补足,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同时,新增加了耕地7000亩,这些过去收成不好的“望天田”还被改造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

  对于这些利国利民的好事,群众非常欢迎,主动参与土地整理工作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据该县土地整理中心主任文旭东介绍,为了给溶江镇半圩村土地整理项目进行设计,工作人员需要在现场测量十几天。当地村委、队干及农民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为工作人员带路指界、介绍情况,大力配合。

  在讨论关于项目区部分废弃沟渠及道路平整多出的耕地权属调整方案时,村民纷纷签字表示:优先补偿给被占用耕的村民,剩余的耕地由各村村民共同决定,自行调整。

  在项目区的各村头,一张张红榜上写满了村民为土地整理项目的捐资明细,甚至还有村民直接捐几袋水泥或几车砂石;更多村民则选择了亲自参加项目工程建设。大家都说工钱是小事,工程做好了,这可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  

  依山就水 突破瓶颈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推进到的地方,都会发生一系列可喜的变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当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既保障了经济建设对用地的需求,又力保了耕地不流失。

  但在实际推进工作中,桂林市土地开发整理也存在一些“瓶颈”:一是土地开发整理范围偏窄;二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标准低;三是项目投资建设周期长,效率低;四是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未能与其他涉农资金有效地协调和整合。

  为了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更有效,让这项利民工程更惠民,桂林市立足实际,进行有特色的科学谋划,实行“政府主导、国土牵头、部门配合、农民参与”的协同联动机制,突破土地整治瓶颈,进一步推行整村土地整治,使整治力度更大更有效。

  据桂林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张宝玉介绍,因为桂林“山水甲天下”,在进行整村推进土地整治时,将结合其田园风光、生态农业和历史文化,用山水文化提升土地整治项目的品味。

  在临桂县,选择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点时就有意选择了名人故居所在地。对这些名人所在地的土地整治,既保护了有文物价值的故居,又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

  民国代总统李宗仁故居就在临桂县两江镇信果村,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江镇也被列为全国重点小城市建设试点乡镇。尽管故居周边的田园风光秀丽,但村庄相对破旧,建筑物零乱,村内环境较差。因此,临桂县把田园化建设、村庄整治、李宗仁故居保护整合为一个综合的土地整治项目,统一规划,按照高标准的农田和高规格村庄进行建设。

  以美景著称的阳朔县,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的原则是必须保持田园风光。

  同样,为了让“世界梯田之冠”的美誉“名副其实”,龙胜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选在龙脊和金坑梯田景区内,通过对梯田、村寨综合整治,维修崩塌的梯田,完善村寨内的消防、排水等系统,既保护了龙胜梯田的自然风貌,又提升了梯田文化、人耕习性、民族风情的旅游价值。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挖掘山水风光、历史文化特色,应用于现代整村推进土地整治,传承传统、回归自然的科学治理,将使世人看到桂林更为绮丽的山水画卷。



上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