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座落于梧州工业园区的梧州春燕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角。该公司5万锭的生产设备全部开足马力,每月产纱近千吨。陈健新摄
广西新闻网记者 吴凌平 通讯员 廖毅斌 伍爱春
核心提示:随着自治区打造西江亿吨级黄金水道号角的吹响,地处西江黄金水道重要节点上的梧州市勇当急先锋,以“加快建设区域性枢纽城市、西江黄金水道中心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载体,以把梧州建设成区域性加工制造、商贸、物流、旅游休闲基地为抓手,大兴交通、港口码头建设,高起点规划、布局临江临港产业群,奏响了百年商埠重振雄风的强劲音符。
本报从今日起,陆续推出梧州市打造西江黄金水道中心城市、建设“四大基地”系列报道,营造广西打造西江亿吨级黄金水道浓厚氛围,促使西江黄金水道建设掀起新的建设热潮。敬请垂注!
数字是枯燥的,但也是最有说服力的。
今年头5月,梧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38.46亿元,同比增长20.4%;实现工业增加值48.3亿元,同比增长23.4%。该市共有规模以上企业413家,比2008年末的389家新增加24家。36家重点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5.2亿元,同比增长10%。36家重点企业数量上只占全市413家规模以上企业的8.7%,但其工业总产值却占25.4%。
这些数据表明,在梧州市,随着工业园区招商力度的加大和企业的发展壮大,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继续增加,重点企业成为规模以上工业的重要拉动力量,加工制造业正强势崛起,区域性加工制造基地目标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集群发展:打造产业航母
建设区域性加工制造基地,梧州市具有传统优势。梧州市是广西现代工业的发源地、轻工业的重要基地,拥有林产林化、轻化、食品、制药等优势产业;拥有梧州制药、新华电池、日成林化等龙头企业和松香、锅炉、起重机械、人工宝石等名牌产品。近年来,梧州市紧紧抓住东连珠三角,西接北部湾和建立现代立体交通网络的战略机遇期,按照大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做大传统产业,培植新兴产业,聚力建设区域性加工制造基地。
梧州市通过筛选整合,将有色金属、机械、林产林化、化工、建材、电力能源六大优势产业和食品、纺织、医药三大特色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培植,筛选确定了中恒集团、神冠肠衣、桂江造船等36家主业突出、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重点扶持,实行“四个一”跟踪服务制度(即每个企业落实一个联系单位、一名专门联络员、一名专门挂点联系领导、一套专门管理考核办法),在资金、税收、用地、煤电油运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一批骨干企业迅速崛起。
日前,记者在梧州神冠蛋白肠衣公司看到,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该公司的“梧州腊肠”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去年,公司生产肠衣9.3亿米,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2%和173%;今年前5个月,公司生产和销售同比增长均超过30%。公司董事长周亚仙说:“我们今年又投入15亿元建设有100条生产线、年产肠衣20亿米的新基地。”目前,公司新基地1号厂房一、二、三期工程新增的30条肠衣生产线已全部投入生产,四、五期工程20条生产线在加紧建设,2号厂房正在加班加点平整土地,年底将有116条生产线投入生产。到目前,该市六大优势产业和三大特色产业的规模以上企业达300多家。
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龙头骨干企业,梧州积极培植发展关联企业、配套企业,引导同类企业向主导产业聚拢,甘做“配角”求发展,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扩张,全力打造主角龙头高昂、配角群雄争锋的新格局。
中恒集团是梧州工业的一匹“骏马”。去年,该集团实现营业总收入6.28亿元,同比增长119.81%;实现股东净利润4701万元,同比增长28.51%。集团董事长、总裁许淑清表示,今年要扩大投资,实施“811”工程,即:实现产值、销售8亿元,利润总额1亿元,上缴税收1亿元的经营目标。随着中恒集团的迅速崛起,梧州市因势利导,加强制药产业链条的培植和延伸,大力发展上下游配套企业。前不久,总投资30亿元的梧州中恒国际医药物流城项目正式落户梧州。此外,易达物流、威彩印刷等一大批包装服务企业也迅速崛起。
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条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经济增长点,可以带动衍生诸多发展机遇。
梧州市把项目建设作为建设区域性加工制造基地的“牛鼻子”,创新项目建设手段,坚持内部扩张与引资新上一齐抓,千方百计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全力延伸拉长加工制造业链条。
着眼于提高企业竞争力,梧州市围绕六大优势产业和三大特色产业,组织实施了一大批有发展潜力的新上、技改项目,加速主导产业的规模膨胀和优化升级。该市今年安排5500万元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确保金融机构贷款100亿元。通过贴息、补充资本金等方式大力支持企业技改,建立健全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整合财政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持引导作用。拓展企业资产证券化、企业上市、企业债券发行等融资渠道。
围绕提高产品附加值、利税率,梧州大力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和产学研联合,提升产品质量层次,增强企业竞争力,部分规模以上企业纷纷与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开展了产学研合作。
今年1月,岑溪市家电产业园传出喜讯:国内第一台锂电池电动车下线,时速在100公里以上。消息传开,人们不敢相信,一个县级市怎么能生产出这么高科技的产品?答案很简单,依靠人才加强技术创新。樱花公司西移岑溪生产后,开发新产品时碰到一个问题:岑溪市家电产业园里没有研发机构。老板许友强把问题摆到岑溪市领导面前。不久,一个大胆的设想出来了:建设园区的产学研中心,到高校招聘人才,把市职教中心的教师派到园区,共同开发新产品。樱花公司总经理王佑兵闻讯主动请缨,担任主任。市长刘廷到广西工学院等高校招兵买马。去年8月,产学研中心在园区挂牌。半年过去,中心拿出了10多项专利,生产出锂电池小汽车,还开发出系列太阳能照明灯。目前,梧州市培育出一大批“中国名牌”、“广西名牌”、“广西著名商标”,新华电池、梧州制药、冰泉豆浆等产品叫响国内外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