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记者 韦轶柳 实习生 兰晓情
南宁市市委、市政府授他“爱国为民的好战士”荣誉称号,号召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他学习;市民、网友们亲切地称呼他“绿城最可爱的人”。南宁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一中队一班班长黄胜新入伍12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出不平凡的业绩,忠实地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爱岗敬业 苦练本领
一名合格的消防兵必须练好、练精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入伍12年,黄胜新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努力提高训练成绩,多年保持着体能和业务全优成绩,多次获得支队挂钩梯、两节梯、双梯连挂第一名,至今仍然保持支队1500米、3000米的纪录。他经常琢磨器材装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并逐步成为了整个支队业务训练和器材装备的行家。
装备是消防兵的第二生命。业余时间,黄胜新一头钻到新装备中,把外国技师所传授的内容一项项对照,一件件琢磨,一个个操作,直到学会弄懂为止。他对中队300多种、2000多件进口特勤器材做到了如指掌,成了器材装备的“活字典”。据统计,过去8年,他和战友们运用进口器材装备共扑灭火灾2000多起,抢救人员3568人;仅他负责的多功能抢险救援车就救出了372人,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救命车”。
赴汤蹈火冲锋陷阵是消防战士的神圣职责
入伍12年,黄胜新同志一直在基层中队,当班长也有11个年头了。每次灭火救援战斗,他总是第一线的第一人,参加过大大小小的灭火救援战斗1600多次,抢救出被困群众460多人,经历了多次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
2008年5月12日,震惊中外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了。5月14号,黄胜新作为总队赴四川抗震救灾突击队的一员,赶到都江堰。当天下午,都江堰西川街一个在废墟上哭喊了两天两夜的李大姐,完全放弃了她23岁弟弟生还的希望,她叫来挖土机想把弟弟的遗体挖出来。就在这个时候,黄胜新运用生命探测仪进行探测,发现这栋六层坍塌楼房的下面有生命迹象。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被困者上方的楼板摇摇欲坠,任何一次余震和大的碰撞都有可能造成二次坍塌,大型机械在这里根本不敢使用。因此,他要求战友用绳索绑住他的双腿,把他倒挂起来,头朝下用手将阻挡救援通道的碎砖块扒出来,用液压剪剪掉纵横交错的钢筋……他先后20多次“倒挂金钩”作业,清理出数百公斤的碎石和钢筋。两个小时后,在他们把人救出来的一瞬间,“轰”的一声,几层厚的楼板在余震中塌了下来,埋住了他们刚才救人的地方。小李的家人拥到他们面前,李大姐哽咽着说:“你们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啊。”围观的群众都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2008年5月15日14时30分,南宁支队救援队接到当地群众求救:“位于都江堰市外北街红庙巷菜市附近一倒塌的三层居民房内可能有生存者。”黄胜新马上携带液压扩张器等救援装备赶赴现场投入战斗。当时,董大爷被埋在一个倒塌的三层居民楼下。黄胜新决定采取“坑道作业法”进行救援。他带领突击小分队一边用千斤顶和木棍顶住随时有可能坍塌的梁柱,同时不断地将碎石和混凝土运出。花了4个多小时,才凿开一条宽80厘米、长4米的隧道。突然间,地面一阵摇晃,几颗拳头大的碎石砸落到他的头盔上,他下意识用双手护住董大爷的头部,水泥碎片和砖头瓦砾不停地砸落到他的头上、身上。他一边拼命地加快挖掘速度,一边叫身后的战友往外撤,磨破了两副手套,双手刨出了血,终于打通了生命通道,把埋压了75个小时的董大爷成功救出来。
乐于奉献 无怨无悔
战斗在灭火救援第一线,黄胜新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圆满完成了许多急、难、险、重的任务,立了很多战功,获得许多荣誉。他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7次;先后被评为全国消防部队优秀消防卫士、执勤岗位练兵训练尖兵、优秀共产党员,第四届广西杰出青年卫士、第十二届广西青年五四奖章。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救援工作中,被公安部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被自治区党委评为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
今年,黄胜新的三级士官服役期已满,即将面临走与留的问题。前段时间,有老板高薪聘请他去管理保安团队,公安机关领导希望他退伍到特警支队去当名特警。这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丰厚的经济待遇,的确可以为他的家庭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但是十几年的消防情结,使他有太多的不舍、太多的依恋。他坚定了在部队服役的决心,说能在消防部队服役感到无比的荣耀和自豪!这是他一生无悔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