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明,女,汉族,29岁,隆安县屏山乡农业服务中心干部、乡团委副书记。几年来,她搭建爱心桥梁,利用互联网开展爱心助学活动,用满腔热情积极投入农村扶贫济困工作,以实际行动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关注民生、关爱困难群众的绚丽篇章。在当地,人们亲切地称她为“爱心使者”。由于工作出色,她先后获得“2005年度全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金奖”、“全国十佳青年志愿者”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爱心使者志不移
2003年6月,黄秀明毅然辞去了条件优越、收入可观的工作,成为了隆安县第一批大学生志愿者,来到了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的屏山乡,一往就过了6年。
几年来,黄秀明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履行大学生志愿者的职责。有一次,黄秀明随同乡政府干部下村走访,在一座用泥土裹着树枝垒起来且已破烂不堪的低矮房子里,她遇到了一名叫许淑婷的小姑娘。小姑娘父亲去世多年,母亲改嫁他乡,与奶奶相依为命,根本没有钱上学。看着小姑娘那无助的目光,黄秀明的心被震撼了,眼眶湿润了,她亲切地问小姑娘想不想读书,小姑娘怯怯地点点头,说:“想,做梦都想”。黄秀明掏出自己身上仅有的146元钱,塞到小姑娘的手上:“小妹妹,你叫我秀明姐姐好了,我住在乡政府,这点钱你拿去交学费,以后有什么事就跟姐姐联系”。
在以后的走访中,黄秀明特别留意各村贫困儿童的情况。她发现,全乡像许淑婷这样贫困而急需帮助的孩子还有很多。仅靠自己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有限了,要使更多的贫困孩子得到帮助,只有寻求社会力量共同关注才行。她试着将几个贫困生的情况通过网络寻求社会资助。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她得到了回应。爱心人士热情的援助极大地鼓舞了她。就这样,黄秀明开始了她探访贫困孩子、寻找资助者的“爱心使者”之路。几年来,她走遍了全乡10个村92个屯,走访了960多户贫困户,和贫困户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怀。2005年6月,当志愿者的服务期结束后,她再次放弃优厚的工作条件,依然选择留在屏山乡,继续踏上为贫困孩子牵线搭桥的“爱心使者”之路。
八方募爱献山区
在她执着的努力下,许多爱心人士主动联系黄秀明要求资助这些贫困家庭孩子。如今,助学的队伍越来越大,资助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有来自美国的、日本的、北京的、上海的、江苏的、福建的……据统计,几年来,这些爱心人士通过黄秀明汇来的助学款已有20万元,全县共有110多个贫困家庭学生找到了“一帮一”资助人。为了扩大爱心行动范围,她不仅担任着《心守家园》的义工,隆安县家访组组长,为贫困的学生寻找资助人,她还担任着“心桥助学”隆安组的联络员,为全县各村小学兴建图书室、体育室等做好联系工作。
2004年12月份,黄秀明开办了隆安首家“爱心超市”。几年来,她通过从网上募捐的方式,累计募集到衣物12万多件,并通过爱心超市发放到全乡及临近乡镇的贫困家庭中,受益群众达10多万人次。有的来领衣服的群众说:“有了爱心超市,有了黄秀明,我家一家老小,就可以半年甚至一年不用买衣服了,可以把省下的钱给孩子读书了!”2008年初,为抗击建国以来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黄秀明把一车一车的衣服送进村里,并买了几十床新棉被,几百斤面条、糖果、饼干及各类学习用品送进村、送进学校、送进困难农户的家里!
爱心济困终不悔
通过网络,黄秀明不断向外界介绍贫困孩子的窘况,动员社会各界奉献爱心。她每个月只有几百元的生活补贴,然而,她总是从这仅有的几百元中省出钱来,上网、打电话、寄国际快信、买胶卷、晒相片、乘车,时不时还要给贫困生买学习用品。同事们都劝她从爱心人士的资助款中留一点作活动经费,可她说:“孩子们比我更需要钱”、“只要山区的每一个贫困孩子都能接受教育,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我无怨无悔。”
但是,有时候有的家长对她的工作不理解。有些家长说“别人出钱让自己的孩子读书,天下会有这等好事?”,怀疑她是不是“骗人的”,还有些家长说“读那么多书干什么,越读越‘输’,趁早去打工挣钱还可以帮家里一点忙”。……面对这些议论,黄秀明也感到委屈和不解,但她从不动摇。
黄秀明虽然已经结婚并生育一孩,她小孩患有脑外积水,三个月时就一直打针到六个月;而她爱人是个“村官”,工资一直很低……所有这些困难,从没有把她吓倒,在爱人的支持下,她一如既往地帮扶贫困的学生和家庭。
爱心永驻情意真
2007年,自治区党委做出了选派干部担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决定,黄秀明放下嗷嗷待哺的孩子,毅然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队伍中,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新农村指导员。从此,她与基层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平日里,她走村串户,听取群众心声,了解社情民意,切实为驻村解难题、办实事。两年来,她争取到了指导员后盾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共为群力小学捐书550册,捐资给群力小学硬化校园;为屏山初中迎“两基”捐资1000元;联系市房产局、市工商联和市九中共同为万岭小学捐款6650元及一批文具、衣物等,深受群众的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