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县隆桑镇下布社区共有下布、陇坛、果普3个村41个自然屯共5750人。现年27岁的陆荣福是当地一名土生土长的壮族青年,年纪轻轻的他现在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户、科普带头人,曾先后获得德保县优秀共产党员、德保县十佳创业之星、百色市“八桂先锋行”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作为村党支部副书记和养猪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陆荣福带头示范,并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科技示范、辐射、带动农民群众科学养殖的新路子。
白手起家创业 普及养猪新技术
2003年,中专毕业的陆荣福走上了打工攒钱之路,然而,他和众多打工者不同,他放弃了在大城市找份好工作的机会,毅然投身到当地一个养猪基地帮别人养猪,并立志要掌握养猪技术。他一边养猪,一边学习,一边钻研,经过3年的努力,他系统地掌握了种猪、仔猪、生猪养殖技术,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养猪经验。 2006年6月,凭着在外多年帮老板养猪的经验,和他一贯敢想敢干敢冒险的拼搏精神,他谢绝了老板的苦苦挽留,回到自己的家乡办起了家庭养殖场。因为陆荣福深知,自己的家乡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的德保县,自己所在村又是远近闻名的贫困乡、贫困村。他要让全村人和他一起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他正在谋划着一幅养猪事业的蓝图,憧憬着带领群众科技致富的美好的未来。
万事开头难。虽然陆荣福在养猪场打过工,但要真正自己创业,自己管理,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他首先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市场行情,学习有关知识。他拿出了这些年打工的所有积蓄,从外地引进良优品种猪,在村里建起了养猪场。虽然自己的农村家家都养猪,人们对养猪并不陌生,然而要实现规模养殖、科学饲养却是个专业性技术性都极强的产业。但陆荣福坚信“事在人为”的道理,他一方面买回大量家禽养殖的报刊书籍自学,充实自身的知识;另一方面还经常地向畜牧方面的专家请教,同时还多方走访县内外养殖能手,向他们虚心讨教,还积极参加县畜牧局等单位举办的肉猪养殖培训班。通过学习,他明白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于是他紧紧地抓住科技这根弦,以科技为先导来创业致富。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陆荣福淘到了第一桶金,当年就获纯利3万多元,这个收入状况对于一个贫困山村来讲几乎就是天文数字。2006年底,陆荣福决定扩大生产规模,此时家人也改变了当初对他饲养生猪的想法,决定和他一起投资创业。陆荣福得到家人的大力支持后,信心更足,扩建猪舍,扩大养猪规模,也由起初只饲养生猪的单一养殖发展到饲养母猪、肉猪、猪仔等多样化养殖,他还购买了饲料加工机械,极大的降低了饲养成本。经过几年的学习加上实践摸索,陆荣福积累总结了一套成熟的养猪技术。2008年光出售肉猪这一项的纯收入就达16万多元。目前,陆荣福养猪场占地1800平方米,猪舍面积700平方米,有母猪50头,后备母猪60头,存栏猪仔100多头,肉猪200多头,年出栏生猪600头以上。随着陆荣福的成功,周围的邻居们开始前来讨教,取经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对此他总是毫不保留,耐心讲解、设法帮助,让讨经来的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帮助大家一起致富。在他的带动下,2008年该村肥猪养殖户达60户,户户均存栏20头以上,出栏30头以上,成为了本县肥猪养殖示范园。他的养猪场也为村民们养猪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学习环境和技术交流场所。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人们一天天富裕了起来,人们过上了小康生活,过上了好日子。村里人都说,陆荣福是个致富不忘乡亲的好党员、好后生。
创办合作社 服务众乡亲
有了成功的饲养经验,加上他不甘平庸的性格。在近几年中央1号文件及有关惠农政策的鼓舞下,陆荣福养猪的信心倍增,他迈的步子更大了。先后投资了30万元扩建养猪场,又从南宁种猪改良公司采购优良公种猪9头/每头4000元(美国杜洛克),并雇用了6名具有一定养猪技术的工作人员,他的养猪场成为全县最大的先进养猪场,2008年共繁殖仔猪1000多头,带动周边农民120余户养猪,目前,在他的指导下,下布村养猪200头以上的养猪场共有7个。由于表现出色,乐于助人,在群众中有了良好的口碑,在2008年下半年的村“两委”换届中,陆荣福同志通过“海选”脱颖而出,走上了村党支部副书记岗位。当选支部副书记后,他充分利用县直涉农部门和挂镇包村部门的职能优势,积极争取县直涉农部门和挂乡包村部门的帮助,为乡土人才提供技术支持。邀请县畜牧局的专家前来讲授“常见猪疫病的防治”、“生猪的饲养与管理”等知识,并通过县畜牧局的帮助,邀请高校专家前来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县农业局的专家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为农户发放了生猪养殖技术资料500余份,提供技术帮助110余人次,并多方筹措,积极争取县和村的支持,发起成立了养猪专业合作社,探索出了县、镇、村投入和社会资金投入的路子。
养猪合作社成立以来,作为理事长的陆荣福大胆创新,实行“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坚持“民办、民营、民收益”的原则,实行民主决策,遵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通过技术培训、养殖五统一(统一调配配套系统种猪;统一规章制度、技术指导;统一防疫、用药程序;统一饲料配方,使用无公害饲料;统一品牌销售)、互帮互助等措施的实施,充分展现了合作养殖的优越性。在社区联合党总支的扶持下,他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推行党员诚信贷款制度,不断优化养殖环境,建成县级标准化养猪场,成为全县最大的良种猪繁育基地,对生猪养殖大户,在贷款协调、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今年,为农户发展养殖生猪协调贷款130万元,争取到12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打造无公害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合作社以新英系大约克、新丹系长白、杜络克等优良品种猪为主,生猪存栏量常年在1.1万头以上。在自身不断做大做强的基础上,辐射带动全镇11个村大力发展养猪业,帮助农户进行猪场设计、技术培训、信息传递、市场预测,联合农户对猪价享受70%的现金优惠,下欠30%待饲养户有养殖效益后再结算。党总支对养猪户极其优惠的政策,降低了养猪户的风险,极大的调动了农民养殖的积极性,为进一步增强养猪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合作社按照政策引导、市场运作、民主管理、自愿互利、独立核算、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等原则,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将市场与农户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广大社员坚持走“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路子,提升生猪产业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合作社的规范经营,社员已发展到78户,以下布社区种猪养殖基地为中心,以大户饲养为龙头的养猪业,其中100头以上的养殖户40家,50头以上的养殖户160余家,辐射到全镇11个村,带动养殖户的数量超过300户,年可销售生猪1.1万头,实现产值1000万元。当地党员群众都说,“猪倌子当上支部副书记真好”。
做大做强产业 筹建生态园区
陆荣福通过养猪富了,成了小有名气的农民企业家,然而他并不满足于现在所取得的成绩,他把眼光放远全区,看准目前广西农户养猪仍占多数,2008年生猪存栏,散养户占生猪出栏总量的70%,由于小养殖户饲养的品种落后、技术落后、饲养条件差,抵抗市场风险和疫情风险的能力非常差,很多养殖户只能望价兴叹,市场猪肉供应仍然将非常紧张,目前区内生猪存栏仍然不足,养猪业仍处于高盈利区。今年政府给了养猪业大力支持,引种的、扩群的也很多,但由于生猪生产周期长、饲养技术要求高和资金投入需求大的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猪肉紧缺的现状,在2008、2009两年内生猪市场行情不会大幅度下跌。同时,看准隆桑镇下布村座落于德保和田东、田阳县交界处,依山傍水,山峦重叠,溪涧纵横,气候温和,交通便利,境内气候条件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和“霜雪较短,无霜期长”的特点,年均温度23℃,盛夏年平均气温28℃;年降雨量为1150mm,镇内电力充足,各种通讯设施良好适合发展养猪的有利条件。他打算下一步养猪合作社自筹资金50万元,不足资金申请上级项目配套扶持,利用闲置山地为基础,通过平整、硬化成为基地,建设山村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拟以资源开发利用、废弃物资源化、清洁生产、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良性循环规律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以生态化、规模化养猪为主,实行农牧结合,养猪、果蔬等有机结合,要求市、县政府给予各项相关的优惠政策和补助措施,降低或减免流通环节相关税费,降低生猪流通环节的交易费用,节约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养猪场由4个部分组成,即生产区、生活区、隔离区和排污区,占地20亩,建筑面积13000 ㎡,其中:生猪生产区10000 ㎡,生活区和配套区建设700 ㎡,使生猪存栏稳定在年出栏4000头以上,商品猪出栏率为150%;蔬菜、水果区10亩,通过将猪粪进行“沼—肥—果蔬”等,并对粪尿污水采用“沼—肥—田”等处理和多级利用等形式,实现资源循环和重复利用。到2010年出栏优质商品猪达6000头。同时进行污染治理建设、蔬菜和水果区建设,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最终建成生态化的养猪生产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