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4千瓦到753万千瓦的飞跃:老电力讲述河池电力60年

广西新闻网记者 韦鹏雁

57年前,25岁的崔代祚来到金城江:“那时金城江只有一个4千瓦的电厂,仅能供居民用100多盏灯。”

炎炎夏日,记者走访崔老时,82岁的他正和老伴在家中享受空调带来的凉爽:“河池现在已经建成130多座大小水电站,装机总容量753万多千瓦,是名副其实的水电之乡!”

与河池电力打了35年交道,崔代祚清晰地记得河池电力发展的每一个细节。只有一个4千瓦发电厂的山区,如何崛起成为“华南电都”?崔老的经历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见证史。

新中国成立后,河池的电力建设史可追溯到1951年8月。那时,金城江工商联合会集资兴办4千瓦的金城江电厂,供金城江河南片居民用电。1952年,原是桂林水泥厂电工的崔代祚和14名同事一道,带着一台3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来到河池五圩芙蓉矿。“当时河池县城还在河池镇,没有电,戏院演戏都是用汽灯。”他们带来的发电机都用于矿井排水和排气。“一天也只能用几个小时,我们想尽办法提高发电机出力,30千瓦恨不得当成40千瓦用!”

一年后,崔代祚调到南丹大厂锡矿当电工,掌管着7台不同电压等级的发电机。发电机多了,困难却不减——采矿用电量大,7台发电机又不能并联在一起,经常是停一台开一台,严重影响了生产。崔代祚一心扑到7台发电机上,终于成功把它们并联起来,解决了一大难题。这一技术革新和忘我的工作,让崔代祚获得了一生中最大的荣誉——1959年被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参加全国群英会。期间,最让崔代祚激动的是——收到了周总理的请柬,参加招待宴会!周总理的请柬和祝酒辞,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都让他兴奋不已:“激励我一辈子努力工作!”

1959年,金城江火电厂开工建设,次年发电,装机3×3000千瓦发电机组。1963年,崔代祚来到火电厂工作。火电厂属于冶金系统大厂矿务局管理,发电主要用于生产军用锑矿,只有少量给居民使用,单位信息对外是严格保密的。“当时我们的地址是河池地区第一号信箱。”崔代祚说。

随着一些小水电站的陆续建设,到上世纪60年代初,身为地区和县两级政府驻地的金城江全城有电了。崔代祚说:“也只有金城江和一些县城有电,农村基本没有。电力也不充足,限电是正常的事。不像现在,空调、热水器、电磁炉这些大功率电器想用就用,当时居民家里是不允许用电炉的,因耗电太多。”

河池的水电建设始于1956年,先是都安高岭建成了一座10千瓦的木制水轮发电站,此后一批中小水电站陆续建起。崔代祚记忆最深的是1965年建设的龙江河六甲电站:“当时的装机容量是2×4000千瓦,是河池最大的水电站,挂的就是‘河池地区第一水电站’的牌子。”此后,河池“第一大水电站”的称号几经易主:1986年,大化水电站竣工,装机40万千瓦;1992年,岩滩电站开始发电,装机120万千瓦;2001年开工建设的龙滩电站,规划总装机630万千瓦!崔老调侃说:“当年的第一水电站和这些巨无霸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我们的电力事业就这样不断发展壮大。”

退休22年,崔老对河池的电力发展一直很关心,各种数据了然于心:1992年,河池的总用电量突破10亿瓦时,1998年突破20亿瓦时,2004年突破30亿瓦时,2007年突破40亿瓦时;全市目前直辖变电站29座,全网主变总容量228万千伏安,负责运行维护的35—220千伏线路共计71条2127公里……崔老说:“这些数据说明,电力供应越来越充足,越来越多的人用上了电,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快——这60年,是走向光明的60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