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水利厅厅长 钟想廷
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决策,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长远举措,对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谋划西江流域水利发展,紧紧围绕建设西江黄金水道这个大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需求,切实加快西江水道水利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撑。
西江流域水利建设滞后,是制约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关键问题
广西西江水系面积202082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85.39%。主要河流有红水河、黔江、郁江、柳江、浔江、桂江、西江。西江黄金水道全长3101公里,主要由连接南宁、贵港、梧州、百色、来宾、柳州、崇左市的1480公里内河水运主通道组成,涵盖河池、桂林、玉林、贺州的地区性重要航道1621公里,东连珠三角和港澳、西接大西南,是我区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优势资源。由于西江流域范围大,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晚、投入不足,流域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流域尚未实现一体化治理,流域水利建设还比较滞后,制约了水道综合效益的发挥,突出表现在:
1.水道控制性水库工程不足,水资源调节能力较低。总体说来,西江水资源较为丰富,梧州站多年平均流量6472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量2042亿立方米,但年内、年际分配极不均匀。据统计,梧州站每年4月~8月,年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85%,其他6个月仅占15%。除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外,年际之间分配差别也非常大。梧州站最枯年份年径流量为1963年,年平均流量3247立方米每秒,年均最大流量为1994年,达到9390立方米每秒,最丰年份流量几乎是最枯年份的3倍。由于西江流域水资源年年内、年际分配的极不均匀性是西江水运长期以来不能得到长足发展的根本制约。解决丰枯期水量配置,必须通过建设控制性水利枢纽科学调蓄来解决。目前西江流域已建具有调节性能的控制性水库工程只有百色水利枢纽和龙滩水库,其余已建工程多以径流式为主,调节性能极其有限。受最枯水位等因素限制,流域内航道等级偏低,红水河、柳江和黔江航道仅能通航250吨—300吨级船舶。柳江枯水期只能通行100吨级船舶。
2.水道通航配套设施建设不适应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限于当时的开发规划和利用目标,流域内河道上已经建成的部分项目没有综合利用,发电、通航、防洪、灌溉、生态等各方面不兼顾,特别以生态、防洪、灌溉、通航更为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源综合效益。据统计,在规划的西江黄金水道流域范围内,建有大坝35座,其中有船闸的只有28座,占80%,且现有船闸通航能力较低。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内河航运规模扩大,这些船闸已不能满足水运的需要,通过能力不足的矛盾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船闸已成为西江航运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如,位于梧州的长洲水利枢纽船闸是西江黄金水道的咽喉,初建时尚能满足通航需求,但随着运输需求的迅猛发展,船闸的通过能力已明显不足,已经成为西江水运的主要制约。还有贵港、西津、红花等枢纽的船闸,也未能满足航运的需要,红水河龙滩枢纽过船设施尚未建设,右江那吉、金鸡滩等梯级渠化中的鱼梁枢纽刚刚起步,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没有同步建设,老口等枢纽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等等,都成为制约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突出问题,离实现黄金水道通航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3.水道建设管理运转机制不畅,水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河道建设管理涉及水利、电力、环保、交通、城建、国土、林业等多个行业和部门,由于部门职能交叉且协商机制尚未建立,流域内“多龙管水用水”的体制,造成上下游之间、左右岸之间、不同行政区域和行业之间、用水户之间、涉水部门之间竞相开发,河道综合利用的规划难以实施,河道管理乏力。有些地方或行业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只考虑单一的经济效益,忽视综合利用,忽视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甚至违背河道的自然规律,与河争地、违法占用河道、违法设置入河排污口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河道非法采砂乱堆弃渣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威胁航道和防洪安全,使本来通航能力就不高的河道更加雪上加霜,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和黄金水道建设的突出问题。
加快西江流域水利建设,为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提供水资源保障
1.加快重大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为改善通航创造条件。建设流域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筑坝壅高水位渠化库区航道,提高航道标准和通航能力,贯通西江航运线路,发展航运事业,是打造“亿吨黄金水道”的最重要前提条件。当前要重点加快推进大藤峡水利枢纽、老口水利枢纽等重大项目建设,以提高柳江、黔江、红水河、右江、左江的水位,渠化库区航道改善运输条件。建成大藤峡水利枢纽,将可以淹没库区红水河、柳江及黔江共63处险滩,渠化279公里(红水河88公里)航道,使来宾~桂平、柳州~桂平航行千吨级船舶,库区航段形成深水宜港岸线资源210公里,同时,通过水量调节,为梧州以下航道在枯水期增加航道水深,为通航2000~3000t级船舶创造条件。建成老口枢纽,结合右江梯级开发,可以将右江的通航能力从目前的120吨提高到1000吨级。
2.加快流域内水源工程建设和加强水资源管理,为黄金水道提供水资源保障。充足的水资源和可调控的水量是打造西江黄金水道的基础。要实现黄金水道规划目标,流域内有充足的水源作保障,必须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库、重要引提水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工程。新建包括小溶江、斧子口、川江、洋溪、落久等16座具有供水、补水功能的水库大中型水库,这些工程总库容18.131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2.39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15.84亿立方米。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主要兴建引郁江水入钦州市、引郁江水入玉林市、引右江支流武鸣河水入红水河水系清水河清平水库、调湘江水系五里峡水库水入漓江等5座调水工程,设计调水流量37.73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调水量5.99亿立方米。通过上述两类调蓄调水工程将基本可以保证西江各干流通航水量要求。同时,要加强上游水库的管理,实现科学合理的调度。汛期适当蓄洪,提高下游城市堤防的防洪能力,枯水期适度加大下泄流量,保障下游河道通航和生态用水,缓解枯水期的缺水危机,以真正达到蓄丰补枯的目的,避免上游工程枯水期蓄水发电造成下游河道流量锐减。
3.加快流域内水利工程船闸等过船设施的改造,为提高通航能力解决瓶颈问题。内河航运能发展到多大规模,西江水道对经济支持促进力度有多大,船闸规模是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按照按照右江1000吨级航道、柳黔江500吨级航道,来宾至桂平2000吨级航道、红水河500吨级航道,南宁至贵港2000吨级航道、柳州至石龙三江口2000吨级航道、贵港至梧州3000吨级航道的目标要求,近期要加快长洲水利枢纽三线四线船闸、百色枢纽升船机、龙滩枢纽升船机、岩滩升船机,以及贵港、西津、柳江红花二线船闸等项目建设。在其他主要河流如桂江上的昭平、巴江口,左江上的左江水利枢纽,绣江上的容城、圭江、交口、金鸡等枢纽的通航建筑也要按照规划要求加快建设完善。通过技术改造,使所有原建水利工程过船设施符合航运规划要求,满足通航需要。今后在航道上新建的项目必须按规划建设船闸,不能再出现瓶颈问题。
4.加强河道和航运的管理,为提高航道运输效率做好服务。一条黄金水道的形成,除了要建设一大批水利枢纽和改善船闸通航能力外,还必须加强河道和航运管理。根据我区目前的情况,应进一步理顺涉水行业管理体制和机制,健全水行政执法体系,使多龙管水形成协调一致、目标统一、综合执法、河道得到有效开发和管理的统一体。要加强对河道的管理和整治,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依法查处违法侵占河湖和破坏水利工程设施行为,严禁违法占道建路建房,严禁非法采砂和乱堆弃渣,严禁非法向河道排污、弃土和倒建筑垃圾,确保河道保持良好生态。要加强船闸和航运船只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船闸的通过能力,同时,加强航道船只的管理,查处违规船只,确保航道畅通,提高水路运输效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黄金水道
西江黄金水道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促进广西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我们必须坚决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把西江黄金水道建设成生态西江、绿色西江、旅游西江”的指示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标准高起点又好又快地制定好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要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引领西江黄金水道合理开发利用,使黄金水道名符其实,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成为广西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亮点。
1.统筹兼顾,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充分发挥西江干线航运作用,建设高标准、大能力、经济环保的水运大通道,这是建设西江黄金水道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要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必须在重点抓好西江航运干流的建设,首先使南宁至桂平2000吨、梧州航道达到2000吨级标准,使右江、左江、柳黔江航道达到1000吨级标准,基本实现西江黄金水道亿吨通过能力目标的同时,抓好干支流的建设,充分发挥各干支流的作用,兼顾流域内桂江、柳江、红水河、桂江等地区利益和发展,实现西江流域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主要是加快红水河500吨级航道、桂江旅游航道建设,实施绣江、贺江复航工程,使西江真正成为拉动整个流域发展的黄金水道。要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必须要注意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在黄金水道建设时,特别是干流上建设水利项目时,必须同时考虑运输、防洪、发电、灌溉等工程的建设和效益的发挥,必须有助于推进沿江城镇化建设,必须有利于开发沿江旅游业,必须服务业和服从于当地经济发展,再不能追求单一的效益,使西江建成协调发展可持续利用的黄金水道。
2.完善西江流域防洪保安体系,建设一个变害为利黄金水道。西江流域经过几十年的治理,西江干流建成了539.5公里达标防洪堤和一批防洪工程,洪水灾害得到了相对控制。但由于西江流域集雨面积大,防洪设施建设滞后、标准低,流域内洪水灾害时有发生,造成沿岸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据1990年—2005年的洪水灾害统计表明,16年间累计有8861个乡镇遭受洪水灾害,受灾人口达8804.33万人次,死亡1059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63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489万公顷,减收粮食1467万吨。这些问题不解决,严重影响沿江地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也影响黄金水道的建设,即使水运能力各江段分别提高到1000—3000吨,也称不上“黄金水道”。因此在做好黄金水道规划和建设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沿江防洪保安体系建设,把沿江防洪工程一并纳入黄金水道的规划和建设,做到同步建设同步发挥效益,确保流域内沿江灾害得到有效控制,确保沿江群众生命财产得到有效保护,确保沿江地区已基本形成的各种产业带、开发区、实验区建设等得到大力的促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建设黄金水道所追求的目的。当前要加大投入,突出抓好西江流域特别是西江干流防洪工程的前期工作,加快防洪堤等工程的建设,力争在3—5年内,沿江重点城市主要城区的防洪能力达到50~100年一遇标准,重点防洪市县的标准防洪堤达40%以上,北部湾经济区重要海堤基本达标,使流域沿江两岸人民不再遭受洪涝灾害的侵害,享受黄金水道的成果。
3.高度重视生态工程建设,把西江建成环保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黄金水道。生态景观河道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代表了河道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在黄金水道开发建设中,要加强西江生态建设,保护好西江生态屏障,特别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活动高度集中的城市河段,要高度重视把西江建设成为生态景观河道。在河道治理工程中,要注意发挥水利工程对保护改善水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以梯级拦河坝、滨河大道、生态型护岸和沿河生态绿化美化景观工程建设为切入点,以建设“水清、流畅、岸固、滩绿、景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观型河道为目标,推行清洁生产,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强化排污口的管理;在筑堤、固岸、清淤、建坝过程中,做到航道建设到哪里树就种到哪里,既要实现河道行洪除涝、综合利用、促进经济发展之目的,更要改善河道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亲切怡人的休闲空间和绿化生态空间,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还要考虑河道生物的多样性,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的多样化,这样既有利于保护河道水环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自净能力,保证水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经过一系列河道生态景观工程建设,恢复、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提升黄金水道的综合功能和品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