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大石山区领路人:巴马县燕洞乡龙田村支部书记杨顺良

大石山区领路人

——记巴马县燕洞乡龙田村支部书记杨顺良同志

    杨顺良,男,1965年7月生,现任中共燕洞乡龙田村支部委员会书记,杨顺良同志担任村支部书记以来,以他为书记的龙田村党支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团结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出了“务工”经济与“山弄”、“商贸”经济相结合的农村发展道路,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08年,全村国内生产总值突破4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30元,继2006年村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后,2008年龙田村又获得了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区城乡清洁工程文明示范村等荣誉。杨顺良同志的主要先进事迹有:

    一、理清思路谋发展 

    针对龙田村 “九分石头一分土”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设施,杨顺良意识到,要改变龙田村落后面貌,当务之急就要为村民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靠什么去发展呢?当然是靠群众,靠父辈铸造的龙田精神。根据这个思路,杨顺良和他的班子成员经过反复讨论,最后制定了带领龙田群众发扬“龙田精神”,走出了一条“山弄经济”、“劳务经济”与“商贸经济”相结合的发展路子, 为了使“思路”实实在在变成“出路”,杨顺良和他的同事们又拿出几条过硬的措施:一是落实组织。村里先后建立起了“三站两组”,即外出务工联络站,农村信息服务站,商业服务站,村政建设协调小组,平安龙田建设小组。这些组织相辅相成,依靠它们重新整合资源,调整经济结构。二是搞好培训。针对群众素质低问题,开办各种培训班,对劳动力进行科学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让每一个劳动力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三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把打工经济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四是扩大集体经营项目。除经营好原有的2600亩村集体林场外,还在农贸市场的村集体宅地上盖起12间门面对外出租。五是建立帮扶制度。要求每一个有能力的党员、团员和积极分子,每人至少帮带1—3户贫困户,直到他们脱贫为止。六是完善民主管理。实行村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凡是重大问题,由村、组干部共同讨论决定,有的还要“全民公决”。 实践证明,这个“山内、山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是正确的,措施是有力的。

    二、多轮驱动促经济

    以杨顺良同志主书记的龙田村党支部组织发动群众发展“山弄经济”。他号召党员带头示范种两树、栽“两果”、育“两花”、养“六畜”、加工经商跑运输,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逐步壮大, “山弄经济”的发展给群众带来甜头之后,杨顺良依托龙田农贸市场又带领党员群众发展“商贸经济”和“劳务经济”。全村开有68家商店、加工店、小作坊,组织520多名青壮年正常外出务工创收。经过几年的打拼,龙田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经济结构得到优化。村里发展了一批加工、运输、建筑、建材、商业、文化娱乐等二三产业。个体私营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带动了经济快速增长。二是村集体收入增加。由原来的每年1万多元增加到每年5万多元。三是群众收入大幅度增长。2008年,龙田就有500多人常年在外打工,年创收400多万元。仅此一项,户均收入就达到1万多元。同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930元,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基本消灭贫困户为打牢经济发展基础,杨顺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狠抓全村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共实施老年人活动中心等8大工程,极大地改善了龙田的村容村貌,提升了社会服务功能。

    三、求真务实抓党建

    杨顺良同志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务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中,事事、处处、时时都以党员的条件来严格要求自己,以一名组织干部来约束自己,对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政治责任感,在支部党员干部中树立了榜样。将自己的责任、热情、智慧和心血全部奉献于党务工作这一伟大事业。工作上,任劳任怨,一人承担多人的工作量,也从无怨言。他承担的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但他总是不厌其烦、保质保量、有条不紊地搞好自己的工作。

    他十分注重培养新党员,积极支持吸收和培养一些政治思想好,文化素质高,有经济头脑和有能力的青年加入到党组织中来,从致富能手和种植能手培养党员。在党员发展工作中,与党建积极分子谈话时,总是认真细致做好思想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充当宣传党的知识的传播人;对不太成熟的同志,指出不足,以情动人,春风化雨,既坚持原则,又讲究方法和策略,耐心细致地说服引导,并鼓励继续努力。2008年,该村共发展了8名党员,吸收了11位同志为入党积极分子,党员人数发展到72人,成为全县最大的村党支部。

    他大力推动实施“1310”党群联动致富工程无职党员设岗定职和“双争双培双带”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杨顺良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首先自己要带头勤劳致富,然后才谈得上带领群众致富。” “既能带头致富,又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这是杨顺良对龙田村党员提出的基本要求。于是,村级领导班子成员从自身做起,开展学理论、学业务、学技术和当模范、做示范、行规范的“三学三范”活动,并组织普通党员进行各类培训。全村98%的党员掌握了2至3门实用技术。渐渐地,“铁汉子”曾国栋、“药老板”杨顺师、“鸡司令”向廷举等致富党员像一颗颗闪耀的星星在龙田村升起。在致富党员的示范带动下,村两委开展了“一联系一帮带”、党群联动致富工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形式多样的“帮带”活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四、管理规范抓村务

  “经济发展了,精神生活更需要上档次。”这是杨顺良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紧密结合当前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坚持软、硬件建设一起抓。经济发展不是惟一目标,建设文明和谐家园是杨顺良追求的另一个目标,针对脏、乱、差和少数群众思想滑坡问题,杨顺良同志组织制定了“进三户、联三户、搞三访”制度;制定“进三户、三征询”制度。在硬件建设上,主要实施“七个一”工程:建有一个图书阅览室、有一个“龙田精神”陈列室、有一个灯光篮球场、有一个广播文化站、有一个文艺队、有一个农村业余党校。在软件建设上,组织开展“学习型农村”、“学习型党员干部”、学习竞赛、文艺表演、篮球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文体活动,多次被区市县评为各类先进村。

    几年来,村里先后投入30多万元修建了一条环村公路、改造自来水网、清除大街上的违章建筑、整治农贸市场、硬化大街小巷,并在街道两旁开挖排水沟、种上花草树木、安装路灯和垃圾箱,还在村边种下10000多株红花桃树。为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投入部分资金建立了图书室、法制宣传窗、篮球场等。村里不仅建起了敬老院和幼儿园,还成立了学雷锋小组和治安队。经过一番整治,龙田的村容村貌大变样,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五、谱写新龙田精神

    在农业学大寨年代,龙田人在党支部书记向元佐的带领下,推倒房屋造良田,炸平石山建新村,让“人敢拼命,山河听令”的龙田精神曾响彻大江南北。如今,在杨顺良的带领下,龙田人走“务工经济”、“山弄经济”和“商贸经济”相结合的发展路子,依靠勤劳和诚实的品格,走上了致富道路。过去的龙田精神,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艰苦奋斗”,以杨顺良为首的新一代龙田人在传承祖辈吃苦耐劳的同时给龙田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老支书向元佐说,“当时我们就是靠拼命,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而杨顺良认为:与原来毁山造田不同,现今村民在发展经济时,十分注意保护天然石林和山林植被,并重视生态旅游。我们讲究与时俱进!杨顺良的话透着新一代给传统的“龙田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那就是“尊重规律、科学发展”的新理念 。近年来,龙田村在他的领导下,在发展中无不体现着杨顺良关于龙田科学发展的创新。新时期的龙田精神较之过去多了“巧”劲少了“蛮”力,这就是科学发展,就是杨顺良的过人之处,他用了比祖辈更少的力气和更多的思维创造了祖辈可望而不可及的光浑业绩。杨顺良当上村支书后,龙田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各种荣耀因此接踵而来:2002年以来,龙田村连续获得各级嘉奖。龙田村荣誉台挂满了牌匾证书,有的甚至找不到地方挂了,这其中以2006年龙田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2008年龙田村被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村”荣誉称号等最能说明成绩。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杨顺良,自然也屡获殊荣,特别是2004年他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十佳党支部书记”,并光荣当选自治区党代会代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