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学者纵论自贸区发展前景
广西进入全方位对外开放新阶段
广西新闻网 记者陆梅 关海芳
“自贸区前途无可限量!”“未来的三到五年,将会有更多的领域被打开。”“广西步入经贸合作新时代!”在昨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的主题演讲上,20多位中国和东盟国家嘉宾、专家学者们纷纷发表主题演讲,对自贸区的发展战略和前景充满信心,并对有着区位优势、逐步踏入全方位开放新阶段的广西给予极高的评价。
前景展望:自贸区前途无可限量
“2010年,中国和东盟各国正式启动了世界最大的自贸区,这个区域19亿的人口数量,超过了北美和欧美这两个自贸区的数量总和,贸易量也和这两个的数量相当,所以,我们这个自贸区的发展前途是无可限量的。”在昨日的主题演讲上,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的经济学家蒋正华对自贸区的前景充满信心。
他说,衡量自贸区的发展前景可从几个方面来看。一是服务贸易快速增长,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从2003年的782.5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311.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4.2%。贸易量的增加,意味着双方都很好地利用了各自的优势,达到共赢。其次是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合作层次不断提高。目前,东盟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五大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和进口的来源地。三是双方投资态势良好,合作潜力巨大。2008年中国吸引东盟外资54.6亿美元,同比增长25%。中国对东盟的投资21.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5%。随着投资实施之后,双方进一步开放市场,改善投资环境,降低投资壁垒,双方投资合作会有更好的前景。
广西机遇:进入全方位对外开放新阶段
当天上午,自治区主席马飚也在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对自贸区建成表示祝贺,并向与会嘉宾描绘了一幅广西未来的美好前景。
马飚说,自贸区如期建成,对广西来说,又是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标志着广西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新时期。这不仅有利于广西扩大与东盟的贸易合作,为广西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也有利于广西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广西企业“走出去”。
对于广西如何把握利用新机遇,促进自身发展,马飚提出了几点意见:携手共建国际大通道。广西将进一步加强出海、出边、出省通道建设,加快构建中国与东盟的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运输网络,重点发展广西北部湾港面向东盟的海上运输网,建设中国内地连接越南乃至东盟边境口岸的陆地运输体系;加强在码头建设、仓储物流、航线航班、港口信息化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加强南宁-新加坡通道建设,尽快形成我国与东盟各国的海、陆、空多层次,方便快捷的交通物流通道。继续加快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园区建设;加强与东盟各国在良种培育、农作物种植及深加工、农产品贸易、渔业养殖加工等领域的合作,推动本地企业到东盟国家的投资。加快建立和完善对东盟合作政策体系,加强边境口岸合作,开展“一站式”联检服务试点,进一步提高口岸通关效率。
金融合作:中国进出口银行预备在广西设分行
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离不开金融支持,昨日,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诸鑫强也在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就中国与东盟双方的金融合作做了分析和展望。
诸鑫强说,中国与东盟的经济互补性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可以使东盟各国充分利用中国的资金、市场和技术,而中国也可以利用东盟的资源和市场,从而促进双方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繁荣。目前,中国与东盟的金融合作虽然已经起步,但双方在金融合作领域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诸鑫强认为,推动双方金融和资本市场相互开放,双方应该逐步放开金融准入限制,降低互设金融分支机构的政策门槛,改善区域内金融结构和服务,逐步实现区域内资本自由流动,为区域经济金融合作提供资本支持。 另外,还要大力推进金融创新,继续研究适合东盟特点的金融工具,开发新的业务品种,拓宽金融服务范围,鼓励创新双边国际支付结算工具,还要共同制订既适合自身特点又有共性的金融标准和法规,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探讨适合区域内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标准,提高抵御和化解危机的能力。
诸鑫强在演讲时还透露,中国进出口银行正筹备在广西设立分行,这个行动对自贸区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投资经验:有准备的企业会得到更多好处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投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因此投资合作就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的途径。在自贸区的平台上,如何打造新的机遇,创造新一轮的繁荣,马来西亚战略与领导人研究所CEO、董事长马哈蒂尔给与会嘉宾分享了他的心得。
马哈蒂尔说,他经常到各个国家访问,发现私有经济似乎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来拓展自己在自贸区体制下的业务发展。如今,自贸区如期建成,意味着降税、关税壁垒破除,如果有哪些企业目前仍然是发展中,但却还不能确定自己未来是否能够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话,他们就应该关注零关税对他们来说是福是祸。
企业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来应对新的商业环境。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说,就意味着我们要做好准备和打开国门以后,海外的竞争对手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来进行竞争,最后实现共赢,这样的局面才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所最愿意看到的局面。
不同的企业应对挑战的准备程度是不一样的。准备得好的企业,将会更好地得到自贸区所带来的好处,但是还有很多中小型企业,他们起步比较慢,他们也在认识和接受自贸区所带来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