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特别报道:一段尘封的历史 一曲中越友谊的颂歌

广西新闻网记者 林涌泉

  在中越两国分别以各种方式庆祝中越建交60周年和中越友好年、庆祝越南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胡志明主席诞辰12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5月14日,筹备已久的“越南学校纪念馆”在中国桂林隆重开馆。越南副总理阮善仁及夫人、越南驻华大使阮文诗及夫人等一行,中国教育部、自治区政协、自治区教育厅、桂林市政府和国内外兄弟院校有关负责人齐聚广西师范大学出席开馆仪式,和广西师范大学师生一起共同见证了中越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中越双方的传统友谊之花在雨中开放得更加鲜艳。

  5月14-15日,根据连续两日的跟踪采访,记者发现“越南学校纪念馆”的开馆,开启了一段尘封多年的历史,演奏了一曲中越友谊的颂歌。

  好邻居十年树木 好兄弟百年树人

  在越南学校纪念馆前,胡志明亲笔题写的“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赫然在目。40多年前,阮善仁就在当年的广西师大尧山校区生活和学习,故地重游,他深情地回忆起越南学校的历史及昔日在桂林的点点滴滴。他说,越南的留学生遍布世界各地,但是世界上只有中国广西桂林有一所“越南学校纪念馆”。

  回首往事,新中国刚诞生,就把支持越南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作为自己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1950年初,越南的抗法战争正处在困难之际,胡志明主席到北京与毛泽东主席等中国领导人交换意见,中国政府决定向越南提供全面无私的援助。1951年7月,中国政府同意越南将一批学校迁至广西和江西办学。同年10月起,这些学校陆续迁到南宁市郊的心圩镇,越南中央学舍区成立,中国称之为南宁育才学校;同年,越南中央学舍区的普通学校迁至桂林甲山办学,称之为桂林育才学校;1954年,在江西的庐山育才学校亦迁至桂林,与普通学校合并,越南称为“庐山-桂林育才学校”,有学生1700余人。1953年10月至1956年2月,越南陆军学校(对外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特科学校”)迁到桂林,在校学生3000余人(其中在桂林的第九届学生达2000人),初期在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后期在广西师范大学将军桥校区(现桂林陆军学院)办学。1953-1958年,中国政府在今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叠彩大院开办以培养越南留学生为主的中国语文专修学校(简称中国语专),相继有1000余名越南青年在这里完成了学业。1967-1975年,阮文追少年军校、越南南方学生教育区的阮文贝学校、民族学校和武氏六学校在桂林办学,总称为“九二”学校,在校学生近5000人。

  综上所述,1951-1975年,广西师范大学的王城校区、将军桥校区、育才校区和尧山校区,曾分别是越南特科学校、“中国语专”和“九二”学校的办学旧址,先后有10000余名越南青少年从这里学成回国。越南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主要由越方负责。越南学校的所有经费由中国政府支付。广西师范大学部分教师、干部和家属曾参与了这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及后勤工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越南学生从这里回国后,成为了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生力军,在越南建国与卫国大业中成长为越南党政军和各条战线的骨干。不少学生还成为国家领导或省部级干部、人民军将领、知名教授、科学家、艺术家和企业家等。他们中的佼佼者有:越共中央总书记黎可漂,越共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中组部部长陈庭欢,越南政府副总理阮孟琴、阮公单、武宽、阮善仁,越南国会对外委员会主任武卯,越南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主任武国雄,越南内务部代部长、国家主席助理范国英,越南国家民委主任克索福,越南政府办公厅主任段孟蛟,越南中央电视台台长胡英勇等等。

 下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
0
0
0
0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