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记者 蒋予昕 实习生 钟 颖
哪里的群众最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援助之手!
无论是抗旱或者抗洪,无论是暴雨还是烈日,自治区民政厅救灾救济处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一次次危急关头,一次次冲锋在前,一次次雪中送炭,充分展现了民政救灾无私奉献、救苦济贫的崇高形象。
救灾战线的“先锋队”
干旱灾害、强降雨洪涝……今年的广西,自然灾害频发,救灾工作繁重。在这样的形势下,自治区民政厅救灾救济处累计派出工作组40余次,奔赴重灾地区。作为支部党员,分管副厅长黄瑞平身先士卒,哪里的救灾任务最重、受灾群众最难,他就第一时间冲向哪里。在大石山区干裂的土地上,在忻城县北更乡肆虐的洪水里,在兴宾区吉利水库紧急排险的大坝上,在紧急转移安置的受灾群众间,总能看到他奔波忙碌的身影。在黄瑞平的带动下,救灾救济处党支部成为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救灾先锋队”。
救灾救济处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统计上报灾情。“救灾先锋队”不仅在救灾前线上奋勇拼搏,在救灾后方也在进行科学统筹。
每次应急响应启动期间,该处全体党员始终在岗在位,累了就靠着椅子眯上一会儿,饿了就在办公室匆匆扒两口盒饭,每位同志都把所有的精神和力量聚集到了工作上。党支部书记黎伟事必躬亲,一丝不苟,组织党员有条不紊地处理来自各方面的大量信息,严格统计上报灾情;值班党员每日都对汇总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救灾工作建议。
救助灾民的“孺子牛”
“要饱含深情,尽我们一切所能,帮助受灾群众解决基本生活困难,搞好恢复重建。”在支部理论学习会上,支部书记黎伟的话让大家很有感触——只有甘为“孺子牛”,才能让受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旱灾期间,大石山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缺粮、缺水又缺医,农村的五保、孤、病、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体生活出现严重困难,该处认真贯彻“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方针,不漏一村、一屯、一户、一人,采取挂钩帮扶、一对一、人盯人的办法,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抗旱服务队”、“送水服务组”等队,确保受灾群众的生活。旱灾期间,全区累计有300余万受灾群众的饮水和口粮困难得到解决。
而在“5·31”洪涝灾害期间,为使转移安置的群众尽快安定下来,该处紧急调运帐篷、粮食、干净饮用水、衣被等救灾物资,解决了因灾无家可归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据统计,全区救助灾民达22.25万人。
筹措资金的“和谐号”
以人为本,促进和谐,救灾救济处党支部一直秉持这样的理念开展工作,努力争创民政救灾筹措资金的“和谐号”。为减轻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以最快的速度帮助灾区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救灾救济处党支部一方面向民政部救灾部门争取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不断推动自治区、市、县三级提高救灾资金投入,同时组织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捐助活动。
在旱灾和冬春救助期间,争取到民政部向我区拨付各类救灾资金3.11亿元,在“5·31”洪涝时拨付救灾资金4500万元;推动自治区、市、县三级财政在旱灾和冬春救助期间合计安排救灾资金约5000多万元,在“5·31”洪涝灾害期间,推动自治区本级救灾预算经费安排210万元救灾应急资金,用于来宾、玉林、梧州等重灾地区群众的临时生活救助,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救灾资金约889万元。
救灾救济处党支部还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据统计,旱灾期间全区共接收捐赠款2.74亿元,捐赠物资折款1.01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