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记者 许丹婷
村内地面下沉、大部分楼房开裂、100多亩耕地下陷,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5月31日至6月1日,来宾市兴宾区良江镇吉利村遭遇了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时间最久、降雨量最大的暴雨。6月3日,受暴雨影响,该村遭受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吉利村党支部积极组织和带领群众科学开展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在深化“科学发展先锋行”创先争优活动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抗洪救灾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绝不能让一名群众伤亡
6月3日下午2时,“地下陷了,房子开裂了!”惊恐的喊声突然在吉利村中响起。
由于村党支部书记外出培训不在家,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利芬向镇里汇报情况后,马上召集曾令胜、曾令奖等10名党员简单分析了灾情并进行分组。
随后,各组立刻分头到各家各户去动员和组织群众转移,而他们自家的东西却留到动员和组织群众搬完后才转回头搬。下午3时,村民群众转移工作基本完毕。但当他们清点人员时,却发现村中年过六旬的曾祥先夫妇及儿媳、孙子一家4口人还未转移出来。曾令奖立即对曾令胜等几位党员说:“跟我来!”于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返回村中,搬的搬、拉的拉、背的背,一口气把曾祥先一家全部转移出来。不久,村南面不到400米远的一座小山的西北面就开始塌方下陷,一大堆一大堆的泥土如洪水般下沉,不到几分钟,一个直径70多米、最深处达40米的“天坑”随即形成,原本青油油的玉米花生地一下子翻了个底,只见黄泥一片。而村中的房子出现了新的断裂带,原先开裂的地方也变长变宽了。
不能辜负群众对我们的期望
灾情发生后,各级党委政府迅速动员组织,领导、干部及时赶到,加快了抢险救灾和转移安置工作进程,并决定把吉利屯灾民转移到较为安全的地带,搭建帐篷建立临时安置点。
137户共615人,光吃饭就是一个大问题!吉利村党支部决定,将受灾较重的吉利屯、山背屯的340多名劳动力分成8个组,组长都由党员担任。党员张求先担任搭建帐篷组组长后,带着18个人和武警、消防官兵一起,冒黑夜、忍蚊虫,分别在吉利屯和山背屯两个安置点连夜搭建了近200个帐篷,使灾民有了“家”。
据统计,物资搬运组参与搬运救灾物资860多吨,灾情统计和物资发放组共协助管理和发放救灾物资250多吨、3.8万多件(次)。正是村党员带领的各个工作组积极配合市、区、镇工作队的工作,使灾民们吃上了热饭热菜,住进了新帐篷、睡上了新棉被新席子,生活得到了安置和保障。
群众比我们更需要帮助
抢险救灾后的生产恢复和家园重建任务更加艰巨!新的安置点杂草丛生、树木林立,吉利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和受灾群众110多人,配合施工工人平整场地、搭建板房。通过日夜奋战,6月7日晚,吉利屯首批30套活动板房建成。板房建成后20多名党员全部让给村民群众先入住,自家仍住帐篷。直到6月8日晚,两个安置点的135套板房全部安装完工,党员受灾户才和其他受灾群众一起搬进新板房。
兴宾区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党内互助金”作为党员受灾户的救灾慰问金,吉利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利芬及党员卢森明、张求先得到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用品及每人800元的慰问金后,决定把党组织给的2400元慰问金捐给村里,用于村里的灾后重建或重建中更困难的灾民群众。卢森明说:“我们也需要帮助,但我们是党员,很多村民群众比我们更需要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