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追记桂平市中沙镇庞村党总支部书记陈积钊

  “为了村民走上致富路,他花费了很多心血!”

  “村里的经济这几年好多了,山上变银行,山下成粮仓,村民人均纯收入3960元,在中沙镇是中上水平!”说起这些发展,村民们无一不感激陈积钊。就连邻村的心田村支书甘钰新,也竖起大拇指:“陈支书这人没得说,干起工作来就是典型的‘拼命三郎’,为了让庞村的村民早日走上致富路,他花费了很多心血!”。

  陈积钊于2005年担任庞村党总支部书记至今,无私奉献,带领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群众,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

  早在2002年,陈积钊还在担任庞村文书的时候,就根据庞村耕地少、以林地为主的特点,大胆承包了村里550亩崖石林场,开辟荒地搞种养。村民莫海林一家四口过得很艰难。陈积钊找到他说:“和我一起上山搞种养吧!”陈积钊出钱,莫海林和另外一个村民出力,三人一起在山上建起大型养鸡场,之后又科学种植八角、肉桂,成为村里先富起来的人。在他的带动下,庞村有20多户村民也承包了林场、果园,办起了养鸡、养鳖、养猪等专业养殖场,每户年增收3万多元。“如果没有陈支书,就没有今天的我。”莫海林对陈积钊的去世感到很伤心。 

  2005年7月,陈积钊通过竞选,走马上任村支书岗位。他从庞村村情民情出发,引导村“两委”班子转变观念,以改革求突破。    

  他组织村里的人大代表、种植能手和村“两委”干部等到玉林、博白、容县等地考察现代特色农业,引进了法国豆、西蕃莲、油茶等致富项目,形成基地化、产业化,使庞村现代农业充满生机和活力。他还邀请专家来村里传授种植管理技术,发展订单农业。

  为了村民共同致富,解决村民农忙时物资短缺却没钱购买的窘况,陈积钊让村民在自家的农资店先赊账,待收获后再付钱。“陈支书是自己到银行贷款赊账给我们啊。”了解内情的村民们说。据他妻子杨爱群估计,每年单农资方面的赊账就超过两万元。

  “我累点没关系,只要能为乡亲们多做点事”

  “村道失修,他牵头筹款修建;村小学设施落后,他与村干部一道亲手修建;群众有困难,他无私地伸出援手;村民有纠纷,他有理有节地调解……”村民们噙着眼泪说起他们的好支书陈积钊,滔滔不绝,依依不舍。

  为了解决村民反映强烈的村道建设问题,陈积钊带头捐款3500元,发动村民一起筹资金。同时,他还自费到广东,动员在广东打工的青年为家乡作贡献。经过多方奔走,又争取上级支持,共筹措140万元,经过三个月的修建,修通了庞村至新安的4公里水泥路,解决了1万村民行路难问题。

  “这条村道凝聚了父亲的心血。修路用的沙子、石料、水泥等等,父亲都亲自过问,那段时间我几乎没见过他在家。”放假在家的小儿子陈炯煜说。2009年8月底,陈积钊与村干部日夜巡查在村道建设的路上突发心肌梗塞晕厥,醒来时还说:“没事,休息一下就好。”拗不过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前往医院住院,病情刚有好转,他就“逃”出医院,又回到村道上。

  “陈支书不但忙村里的大事小事,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关心备至!”庞村中心小学的黎裕君校长很有感慨。

  2006年5月,陈积钊与村干部一道,筹资3000多元,修复了年久失修的篮球场,换掉了篮球板架,亲自立起了电线杆,指挥工人装上灯。

  2007年4月,陈积钊出面筹措2000多元修建了校园文化长廊,增强校园文化浓厚氛围;学校的校舍不够用,还有危房,他积极争取资金60万元,建起600平方米、三层的校安工程,今年9月开学即可投入使用……

  在陈积钊与妻子的卧室中,除床之外,只有一个柜子、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上放着一台电风扇。坐在床上,摸着被单,杨爱群眼睛再次湿润了:“家里装修后他没有在这间房子里睡过一晚,他总是睡在值班室里。”杨爱群说,“我去值班室收拾他的遗物时,看见那床又湿又烂,我的心都碎了。”

  杨爱群说,陈积钊的病其实早有预警。2007年,一次到桂平开会的时候,他就全身出汗,脸色苍白,差点晕倒。大家都要他去医院检查,他却说:“平时就是这样的,喝两瓶藿香正气水就好。”2009年,陈积钊再次病发,他却在病情有所好转的时候再次站在一线,甚至连喝一口药的时间都被工作挤占了。

  杨爱群心痛地多次劝说陈积钊,别那么拼命了,身体要紧。陈积钊总是笑着说:“我累点没关系,只要能为乡亲们多做点事。”

  ……

  陈积钊有哪些好,村民们时常在念叨,但又总觉得说不清、道不明。在农忙的季节,大家就会想到他一个电话就为村民送肥料送农药的身影;走在村里新修的村道、县道时,大家就会想到他里里外外奔忙的身影;看到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上课,大家就会想到他为争取学校的“校安工程”积极地奔走……

  一生朴实无华,一腔挚爱与忠诚。陈积钊默默地走了,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上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