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记者 贺建东
编者按:和谐是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和谐是鱼水相融,琴瑟和鸣;和谐是儿孙绕膝,家和业兴;和谐是生活安稳,内心安宁。和谐是我们眼睛看到的美好事物,更是我们心灵停泊的幸福港湾。
根据自治区党委常委会2010年工作要点精神,我区将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全力建设“和谐单位、和谐乡镇、和谐村屯、和谐街道、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和谐学校、和谐企业、和谐邻里”,形成人人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促进和谐的风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本报从今日起开设专栏介绍和谐建设的故事,挖掘和谐典型、和谐经验,同时欢迎广大读者推荐你身边的和谐人物、和谐故事。共建和谐社会,我们一起努力!
有人说:“农村门对门,登门聊天,互认祖孙三代;城市门对门,不相往来,姓啥名谁不知道。”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概括了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对南宁市青秀区南湖街道办凤翔社区来说,通过社区和谐建设,这样的距离正在缩短。
8月23日,记者来到凤翔社区办公室时,惊奇地看到办公时间里只有两个工作人员正在忙活。其他工作人员都去了哪里?社区居委会主任覃继红微笑着说:“他们都在小区里‘串门’呢。”原来,这个成立于2008年7月的年轻社区,在一个“门”字上做文章,密切了社区和群众的关系,也拉近了小区居民之间的距离。
凤翔社区辖区内的三四十个小区几乎都是新开发的楼盘,业主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让他们的心理本能地产生隔阂,不像一些老小区,居民们祖孙几代人都住在一个大院子里,彼此熟悉,感情亲近。如何使他们打开大门,接纳邻居走进自己,成为社区工作人员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先是“走进家门”。社区工作人员刘丽芳和黄梅芳,是专门做辖区内困难群众工作的。她们经常都在困难户家里走访,对他们的情况如数家珍:春晖花园的张大爷,因为车祸导致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大爷的残疾证已到了换证期限,需要有人帮他去办理换证事宜;家住香格里拉花园的周大妈,搞不清楚低保金发放的政策,需要有人上门给做指导。周大妈还有个残疾的儿子,希望社区帮忙找份合适的工作……张大爷说:“要是没有他们,我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 下一页 |
| 第 [1] [2]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