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共产党员何津华:用亲情点燃留守儿童的希望

她用亲情点燃留守儿童的希望

——记南宁铁路局柳州机车车辆厂机械车间共产党员何津华

十几年来,何津华的家里总住着四、五个孩子,但他们却不是何津华的亲生儿女。原来,这是她四个兄弟的子女。兄弟们都在广东东莞打工,孩子们就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多年来,何津华与丈夫林智明一直精心呵护着这些孩子,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左邻右舍和工友们都对他们的亲情奉献赞不绝口,孩子们的父母更是对他们长存感激。

亲人有难  伸出援手

何津华是家中的老大。早在1995年,她的大弟夫妇就到广东去打工,其刚上小学的大儿子何衍春因少了父母在身边管教,产生了退学的念头。何津华夫妇知道此事后,主动把小衍春从老家玉林市北流县山村接到柳州,跟自己的儿子一起上学。那时候他们住的房子小,多住一个小孩也觉得挤,本来还担心儿子会不愿意与表哥住一个房间,可儿子见家里来了个小伙伴,感到格外高兴,因为从此每天放学后不用去找其他同学也有玩伴了。

儿子的表现更坚定了夫妻俩帮助孩子们的决心。2003年以后,何津华的几个弟弟先后跟着大弟去广东打工,他们的几个儿女全部托付给年迈的老父母,每个孩子都面临辍学的危险。何津华考虑到这种“留守”状态对孩子的生长和学习都不利,可是自己房子太小,无能为力。就在这时,工厂因林智明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给他们分配了一套三房两厅的大房子。于是,他们决定再次伸出援手,分担亲人的忧愁,把其中的4个女孩先后接来柳州读书。就这样,夫妇俩开始为一个8口之家操劳。

一视同仁  精心培养

何津华夫妇为了让孩子们尽快适应新环境,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对每个孩子包括自己的儿子都是一视同仁,把爱平均分给每一个人。孩子们闹矛盾时,丈夫林智明“帮理不帮亲”,谁做错了事,就批评谁。在他们的教育下,不懂事的儿子也学会了礼貌待客,与小表哥的关系越处越融洽,几年后,小表哥转学回老家读中学时,他还恋恋不舍呢。

4个侄女刚到柳州时,有的已读中学,有的刚上小学。何津华和丈夫林智明忙前跑后,帮她们找到就读的学校。等大家都安定下来了,何津华就开始为全家8口人的一日三餐当起了“营养师”。她关心孩子健康,从不因为忙而疏忽了孩子的身体。周末经常组织孩子们一起包饺子,逛公园,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何津华和林智明夫妇在厂里都是技术管理人员,工作任务都比较繁重。尤其林智明,是工厂电力机车专业的高级工程师、技术带头人,经常要深入生产现场解决技术难题,每天都为工厂电力机车修理呕心沥血。尽管很忙,他们从来没有因此而疏忽了对家里的几个留守儿童的教育培养。在何津华夫妇的悉心关怀照顾下,这几个留守儿童和自己的儿子不吵不闹,和睦相处,每到星期天大家一起搞家庭卫生,让辛苦了一星期的大人们能好好休息。平时上下楼见人打招呼,左邻右舍都称赞她们非常懂礼貌。

茁壮成长  虽苦亦甜

在何津华夫妇的精心培育和鼓励下,几个孩子学习成绩都不错,一个考上了大专,一个考上了中专,儿子也在今年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国防生。今年考上柳州铁一中(高中)的何衍茵,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前30名,获得学校“免交跨学区学费”的奖励,曾在2007年获全国英语比赛二等奖。今年以优异成绩进入四十五中(初中)就读的何衍钰,在2007年被评为柳州市“三好学生”。侄子衍春现在家乡已有了自己的事业,大弟的女儿何衍华早两年大专毕业,现在柳州机车车辆厂工业公司工作。侄女很感激地说:“我姑爹、姑妈都是大好人,都有一副热心肠,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几个兄弟姐妹也许看不到什么希望,也许早就流入社会一事无成。我们真的很感谢他们,都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才能报答他们的关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