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创新,硕果累累
博白县农科所支部是建立在科技创新基础上的一支先锋队,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走在全区前列,获得广西最高奖,鼓舞着博白县农科所的全体党员职工科研创新,一个个新品种的选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突破了广西感光杂交稻无超级稻产量历史,填补了广西在该技术方面的空白。农科所育成的感光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博Ⅱ优859,2005年通过广西品种审定,产量比普通杂交稻组合亩产高200公斤左右。2006年晚造在水鸣镇龙利村百亩示范田超高产试验,经自治区农业厅组织专家组现场验收,平均亩产727.41公斤,最高单产769.64公斤,产量指标达到超级稻标准,填补了广西在该方面的空白。
二是突破了杂交稻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的技术难题。2006年经广东省审定的博Ⅱ优815是广东省12年来第一个达到双抗水稻主要病害(稻瘟病、白叶枯病)的杂交水稻新组合,广东沿海地区的杂交水稻特别容易感染水稻纹枯病,博Ⅱ优815的育成并在广东的西南部推广应用,对减少两病的危害,促进粮食大幅度增产起到很大作用。据广东省农业厅统计,到2007年全省推广应用博Ⅱ优815,面积累计45万亩,亩增150公斤左右,增加粮食产量6750万公斤。
三是突破了杂交稻米质不优的技术难题。近年来经过该所科研人员的努力,搜集大量的种质资源,经杂交选育导入优质基因,聚合重组,在米质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所育成的新不育系西A,米质鉴定除直链淀粉含量为三级外,其余11项米质指标达一级标准,该不育系达到了国家优质米三级指标,改变了不育系不达优质米标准的历史,用该不育系配组的新组合西优1号,米质达食用优质米一级标准,掀开了杂交水稻优质研究新的一页。
四是突破了感光杂交稻依靠恢复系获得组合的难题。博A的研究成功,为华南稻作区获得大量的感光组合,满足了广西、广东、海南感光稻区的组合选择,为这些地区的粮食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博优64,累计推广面积达0.59亿亩,增加稻谷18.18亿公斤,增益20.36亿元。目前在三省区应用推广的博优系列组合30多个,年推广种植1000万亩以上,为稳定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作用。
| 上一页 下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