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广西"十一五"文化事业建设综述:文化唱响美好广西

“十一五”期间,我区努力建设具有广西气派、壮乡风格、现代特征、开放包容的文化先进省区。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使“广西气派”、“壮乡风格”绽放异彩:

2006年盛夏,“广西文化舟”驶进北京。2007年初夏,“文化舟”再次起航,扬帆马来西亚。

当巨型壮锦惊艳挂起来,当马山会鼓冒雨敲起来,铜鼓、山歌、天琴……这些广西特色文化元素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精彩呈现,广西民族文化品牌的魅力再次博得世人喝彩。

文化惠民筑和谐

“让文化回归百姓!”我区文化重心倾向基层,不断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完善“知识工程”、“边境文化长廊”、“文化下乡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2006年6月启动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截至2010年8月,已建成农家书屋共计6314个,覆盖全区44%行政村,累计近1500万人口受益。

近年来,我区建成1.1万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区共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00个,县级以上文化(群众艺术馆)站113个、乡镇文化站1126个、村文化室5027个。广西民族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10个生态民族博物馆像散落民间的珍宝,与民共存。

  文化不仅要“送”,还要“种”。我区以广场文化、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节庆文化为载体,各种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十一五”期间如火如荼展开。

  “干群共同来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柳城县大埔镇勤俭村新兴屯业余文艺队的10余位妇女常用彩调《刘三姐》的曲调,现场编词即兴演唱。这是广西农村文艺的一个缩影。“十一五”期间,我区“五个一”(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文艺舞台、一个科技文化卫生综合活动室,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一支农民篮球队)工程收获成果。走进广西各地村屯,4000多个民间文艺队活跃在田间地头,“千团万场”球赛、文艺赛热火朝天。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
0
0
0
0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