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来,南宁铁路局柳州机车车辆厂机械车间共产党员何津华的家里总住着四、五个孩子,但他(她)们却不是何津华的亲生儿女。原来,这是她四个兄弟的子女。兄弟们都在广东东莞打工,孩子们就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多年来,何津华与丈夫林智明一直精心呵护着这些孩子,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左邻右舍和工友们都对他们的亲情奉献赞不绝口,孩子们的父母更是对他们长存感激。
亲人有难 伸出援手
何津华是家中的老大。早在1995年,她的大弟夫妇就到广东去打工,其刚上小学的大儿子何衍春因少了父母在身边管教,产生了退学的念头。何津华夫妇知道此事后,主动把小衍春从老家玉林市北流县山村接到柳州,跟自己的儿子一起上学。那时候他们住的房子小,多住一个小孩也觉得挤,本来还担心儿子会不愿意与表哥住一个房间,可儿子见家里来了个小伙伴,感到格外高兴,因为从此每天放学后不用去找其他同学也有玩伴了。
儿子的表现更坚定了夫妻俩帮助孩子们的决心。2003年以后,何津华的几个弟弟先后跟着大弟去广东打工,他们的几个儿女全部托付给年迈的老父母,每个孩子都面临辍学的危险。何津华考虑到这种“留守”状态对孩子的生长和学习都不利,可是自己房子太小,无能为力。就在这时,工厂因林智明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给他们分配了一套三房两厅的大房子。于是,他们决定再次伸出援手,分担亲人的忧愁,把其中的4个女孩先后接来柳州读书。就这样,夫妇俩开始为一个8口之家操劳。
| 下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