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沙镇是全国重点镇,广西小康示范镇,国家一类边地贸易口岸,广西重点规划建设的大型临海工业区。企沙镇位于防城港市东南端,三面临海,陆域面积77.2km2,海岸线长51km,下辖有14村社区,总人口3.2万人。我镇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坚持以“围绕服务大项目建设为重心,努力把企沙镇建设成为美丽、富饶、文明的滨海城镇”为奋斗目标,立足基层,面向群众,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全镇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呈现出形势喜人、成效显著的良好发展态势。今年,我镇被评为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文明乡镇。
一、抓实经济发展载体,深化精神文明建设
(一)全力保障“天字号”工程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该镇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的号召,始终把服务重大项目建设摆在工作首位,把全镇90%以上力量投入到繁重的征地拆迁安置工作中。在整个征地搬迁工作中,该镇实行班子领导和部门包干负责制,领导包户、部门包户、亲属包户、工作队员包户,层层签订责任状,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单位、到个人,一户一策。同时抽调干部跟踪管理,通过媒体定期公布工作进度;先易后难,拔钉子,攻堡垒,逐个突破,奋力推进。搬迁工作人员始终“以人为本”,以“诚”字赢民心,靠“细”字感人心,件件小事,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感动了一大片,最后搬迁户们都主动找到工作组签订了征地协议,使文明搬迁水到渠成。整个征地过程依法、文明、和谐、高效,广大干群迎难而上,绘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征地搬迁“群英图”,为“天字号”工程营造最好的投资环境,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仅3个月就完成了进厂10公里大道700多亩土地的征地拆迁和路基平整,创造了36小时征48.6亩地,同时开创了3000多人“和谐搬迁、文明搬迁、稳定搬迁”的新模式。
(二)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全力打造临海工业区后花园。该镇紧紧围绕打造“钢铁基地后勤中心、钢铁基地后花园”的目标,以“三横三纵一桥一堤”的城市基础道路建设规划拉开了新城镇建设帷幕。北港路、赤沙路、云约江路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同时,加强城镇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景观和群众生活环境。三年来,该镇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对城镇主要街道进行了改造,投资9万元修建街道下水井104个。这些基础设施的竣工,进一步改善了群众交通条件,同时也为打造防城港钢铁后花园夯实了基础。
(三)不断繁荣第三产业,优化城镇投资环境。该镇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该镇城乡交通便捷,通讯发达,基础设施完善。企沙港年海洋捕捞总量10多万吨,是防城港市最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也是国家对外开放一类边地贸易口岸之一,年边贸成交额达3.6亿元以上;第三产业配套完善,移动电话信号实现陆域无缝覆盖和100海里内的北部湾海面。建有日供水32万吨的工业配套供水管网、110KV输变电站和500KV的输送变电工程。城区内主干街道全部实现了标准化工程,其中朝阳路还建有无障碍通道设施。随着城镇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镇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二、以点带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该镇以勒山村被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为契机, 在抓好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同时,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对示范村进行重点推进。目前已完成了勒山示范村的总体规划、进村道路的硬化,实现了全村通自来水。并依托试点村古榕树群、古建筑群及沿海等自然资源优势,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渔家乐旅游项目,采取农户筹资为主、镇里补一点、银行贷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对渔家乐农户进行硬件改造,并重点扶持渔家乐农户2户,每户扶持投入资金4—7万元,现如今这两家渔家乐农户可同时容纳30桌人吃饭及40人住宿,于去年“五一”期间试运营后,效益颇佳。
三、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进步
一是实施科技兴镇战略,深化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二是全面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投入15万元完善了镇、村两级计生软硬件的建设,镇、村服务所的设置全部达到自治区规定的标准和要求。三是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镇“五保”老人供养率达到100%,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99%;同时,积极组织被征地农民参加我市免费举办的200期转移就业种养培训班,30期职业培训班,3000多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后实现转移就业1860人,其中公益岗位491人,切实为群众解决了最关切、最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四是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五是认真开展创建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单位和文明户、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等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008年,镇政府、企沙中学、炮台村等13个单位(个人)分别被市、区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