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建起广厦千万间 壮乡边民乐开颜

  元旦将至,走进靖西县龙邦镇护龙村排干屯,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幢幢漂亮的三层楼房,青灰色的瓷瓦楼顶、洁白的楼墙、朱红色的阳台栏杆,掩映在青绿色的巴恩山下,成为中越边境741号界碑线上的一道亮丽风景……而在2009年底,排干屯的民房几乎全是木瓦房,破烂不堪,经过一年建设,如今旧貌换新颜。在家门口乐呵呵地忙着清洁环境的边民都说:这是县委、县政府实施“安居惠民”工程带来的好成果。

  靖西县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改善边境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批示精神,落实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在该县壬庄乡龙井村巴亮屯视察时关于切实加快改善边境民生的要求,全力开展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扎实抓好“安居惠民”工程,确保边民住有所居。该县投资2.28亿元对8648户边民危旧房进行重建,解决贫困边民住房安全问题。投入资金5010万元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其中建设廉租住房1100套、经济适用房132套1万平方米。投资1700万元用于湖润、武平、渠洋、新甲、新靖、地州、龙邦7个乡(镇)40个村屯1313户城乡风貌改造,完成外立面改造12.3万平方米、坡屋顶面积6739平方米、绿化面积4749平方米,开挖排水沟1480米,硬化道路6.6公里。

  茅屋危房变楼房,广厦千万乐边民

  住在占地面积达100平方米的两层漂亮小楼房里,靖西县武平乡弄帖村大满屯村民许忠晚感慨万千:“如果没有政府资助,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

  长期以来,靖西边民居住条件较差,边境一线很多群众住在四面透风的木板房甚至茅草房里。2008年,该县决定实施“安居工程”,全力改善边民居住环境。当年,启动0-3公里兴边富民行动茅草及危房改造项目,使821户一线边民圆了楼房梦。2009年9月,该县又启动3-20公里兴边富民行动项目建设,实施农村危房改造4600户,其中茅草和树皮房1350户、残疾人危房351户,累计投入资金11722万元。这些危房改造在今年2月已全部竣工,近5000户边民迁入楼房过新年。今年,该县再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800户,累计投入资金5047.5万元,至12月底,已全部竣工。

  在项目实施中,该县把“安居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推行整屯改造,树立边境新村建设样板。选定了壬庄乡龙井村巴亮和西鲁屯、龙邦镇护龙村排干屯、新靖镇鹅泉村念安屯、武平乡弄贴村大满屯、化峒镇爱布村百爱屯、地州乡地州街卜内屯、新甲乡庞凌村凌晚屯8个屯作为试点,实施整屯改造工程,投资总额达5263万元,目前已有7个屯完成改造。总投资660多万元的巴亮、西鲁边境新农村示范项目经过近一年的紧张施工,于今年2月10日全面竣工,在虎年春节前夕,巴亮、西鲁两屯共40户边民告别了低矮破旧的木瓦房,住进崭新漂亮的两层楼房。县委书记黄建宁到村祝贺并为村民书写春联,使乡亲们喜出望外。

  今年,该县加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将经济适用房项目、农村危房改造项目作为十大为民办实事抓紧抓好。投入资金5010万元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廉租住房1100套、经济适用房132套,用于安置部分企业改制下岗职工和县城困难群众,进一步改善边民的居住环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千多年前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愿望在南疆边陲靖西逐步实现。

  城乡风貌大改造,边境国门换新颜

  靖西县边境线长152.5公里,离边境线0-20公里范围内有13个乡(镇),148个建制村,1150个自然屯,5.7万户农户,边民27.29万人。以前,沿线的村庄缺乏统一的规划,乱搭乱盖现象相当普遍,落后的村容村貌与周围优美的自然风光极不协调,让人感觉到美中不足。

  “改善村寨人居环境,树立国门良好形象”,很快成为靖西县党委、政府的共识。靖西县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政治高度出发,以改善边境民生为主线,集中有限财力,统筹推进靖西至龙邦口岸二级路沿线的武平、渠洋、新甲、新靖、地州、龙邦6个乡镇36个村屯1094户城乡风貌改造工程。

  在实施风貌改造过程中,该县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改造前专门组织相关部门和规划设计单位深入村屯,立足靖西壮民族、民俗、民风特色,坚持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改造的实用性开展调查论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在改造形式上,不搞大拆、大迁、大建,今年实施的龙邦二级公路沿线村屯及武平大满屯、渠洋排天屯、新靖牌引屯、湖润古劳屯坚持原地改造。在改造风格上,保持壮民族格调,根据群众的意愿宜红则红、宜蓝则蓝,所有改造民房的女儿墙、坡屋顶、白色墙面、红蓝线条色调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该县坚持“财政拿大头、群众筹小头”,整合各级各部门资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大改造建设的投入。一是积极调整年度预算,把公共财政预算安排适当向农村倾斜,追加城乡风貌改造工程资金投入,由县财政安排1000多万元作为改造经费。二是整合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专项资金,以及发改、财政、农业、文化、建设、国土、卫生、科技、计生、林业等部门的涉农资金,实行捆绑式投入,最优化使有限资金。三是采取由施工单位先行垫资,待工程完工后结清的办法,及时缓解工程改造资金困难问题。四是积极寻求和动员机关单位、工商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定点帮扶。五是用好政府贴息贷款政策,协调金融部门向贫困农户发放小额信贷,引导农民通过筹措自有资金和投工投劳的方式积极参与风貌改造。

  目前,靖西县7个乡镇40个村屯1313户的风貌改造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完成投资1700多万元,受惠群众5638人,极大改善了边民群众的居住环境,树立了崭新的国门形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